树脂五行属什么?
《说文》有“楚人谓之木,秦人谓之桐”的说法(段玉裁注),可见在周代秦地已称松为“木”了 《唐韵》:古红切;今读[gōng]与“公”同音 《集韵》:居仲切;今读[jùn],从“俊”“王”声,合韵、臻韵。“王”与“木”谐转 《礼记·缁衣》:“吴越之君谓之菰芦之中”,疏曰:菰芦者,荻与芦也."据此可知菰(茭白)属芦苇科,芦属;而荻则属于荻草(又名大叶篙),是一种禾本科植物。由于这些物种的枝干皆坚硬可制器具,因此不论“木”还是“竹”均可用来表示它们。
关于荻与芦的区分,清代学者朱骏强考证如下:“按陆机《疏》云:蒹,荻也,似芦而青;葭,芦苇也。然‘蒹’,《尔雅》及班固《汉书》作‘謇’字,‘蒹葭’,亦只称‘葭’不称‘謇苇'……此《小雅》正作‘葭’而不作‘謇’者也。盖‘葭’与‘贾’字相似,‘謇’‘坚’相似,后人以‘謇苇’为坚苇,转讹为‘蒹苇’耳。但《诗》言‘蒹葭’‘蒹苍苍白’,则非芦苇明矣……”
此外还有一说,清儒俞樾认为菰即茭白,属禾本植物,不应是“木”类。因为古人对于植物的划分和现代分类学有不同,“木”除了指木材外还泛指一切草本植物之外的所有植物。他认为应将《诗经·豳风·七月》中“八月萑苇”一句中的“萑”改作“茭”,“八月萑苇”才是正确的写法。
以上观点均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至于题主所言《玄女经》所言之五木,恕我才疏学浅并未读过,不能妄加评论。不过既然题主提到了道家经典《庄子》,那么不妨将《庄子》中所提之物与题主所说的五行一一对应一下(以下所述均为原文直译)
《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大椿,这是传说中的神树,寿命达几千年之久。 椿,见上篇。
列子御风而行,旬日不解,子贡驾而为访。见列子,而拜之下车,辞曰:“昔者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下,而庄子垂拱孤竹之丘,不见知于世,师犹不若,况臣乎!且圣人之度昂昂,猥入世荣,苟逐物往,不知所止,虽躯体劳苦,无所毁伤。臣不忍听大夫之言,愿释车与夫子浮舟同载,横江而过之。”遂乘船绝江海,暮宿于石梁之上。月始生,照见梁间蜘蛛,谓列子曰:“江之济广,浮槎而无舟,不可以行。请寄寓一隅,俟斯舟之至止,奚必此之栖停哉!”于是列子复舍舟而步行,半旬始反。
这个例子比较有趣,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列子与他的学生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文中提到他们二人乘坐着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准备到东海去会见列子的老师庄周——当然这一过程被描写得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子贡驾着一叶孤舟在江河湖海中前行,突然看到列子站在一块巨石之上,便下车拜见了这位世外高人。随后他们一边交谈一边顺着江水向下游而去,中途在一座名叫石梁的小桥上投宿了一晚。第二天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二人又继续前进。就在这时,列子突然发现一只蜘蛛正在梁间结网,于是便对子贡讲起一个故事来: “我听说长江之水极为宽阔,倘若没有船只的话就根本无法渡水了。所以我想找一个可以暂时借住的地方,等到有船来了再坐它过去也不迟呀!怎么在这里停下呢?”于是在那座石桥上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继续赶路去了。 半个月后列子和子贡回到了原地,并找到了老师庄周的住所。原来此时的庄周正在海边的岛上隐居。三人会面之后,庄周告诉他们自己之所以选择在海岛上居住是因为岛上的花草树木以及野鸟飞禽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会受到世间俗人的干扰。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列子和学生们所提出的问题和庄周的回答当中都暗含着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里所谓的“列子”实际是指一种叫作“柽柳”的植物。这种植物在《史记》中被称作“河柳”——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沙柳”;而在汉代以后被称为“柽木”——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枫杨”(punggong)。“柳树”一词最早来源于《说文解字》当中的“木”部;到了秦汉时期才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说的“杨柳”或“梧桐”等名字;最后随着隋唐盛世的到来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松树”与“柏树”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