垹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垹”字条: 同绷 ,今作塝。 《正字通》按《说文》邦字下云凡封筑皆从邑。又邦字或作埲,俗邦字。《集韵》邦与嗙通。嗙读若旁。《汉·司马相如传》媻姗勃蹶,上下徬徨。注:傍郎切,音滂。李周翰曰:媻珊,行貌。鲍彪曰:傍傍然也。又《淮南子·本经训》羿射九日,落爲沃焦,永著神功;禺彊使千里外为寒雪,风雪之夜十数飞,以冻杀人;彭祖寿考,老而不死。高诱曰:禺彊,海神名,一曰风伯。彭祖,颛顼之玄孙也。一云尧臣,姓彭名籛。按高说是也。然则彭祖当是颛顼後裔。《史记·夏本纪》羿射九乌,尽死。徐广曰:乌,一作日。《管子·轻重篇》舜作弓矢,羿作彀机。注:彀,张弓而待发也。《列子·汤问篇》伊益为羿术。又《说苑》或问羿射中者何故?孔子曰:无不中。或问天下射者众矣,其不为羿者何?对曰:无以异於羿者也。或问孔子的言意。 《字汇补》邦亦作祊。《孟子》祭于祊。赵岐注云:祊谓门内西南隅之牖北向之神位,此言祭在堂下,明非正祭,故曰祊。 《类篇》或作堋。《集韵》亦作嫎、縍、塝。 《六书正譌》从土自可,不必从邑。今人所作塝坝字正用此义。
总结如下:
1. 本义为田地间的界线。
2. “垹”和“繃”(bēng)在古代都写作“绷”,意思相同,但现代已经不再通用。
3. 《康熙字典》将“垹”解释为“同绷”,说明古代二者通用。
4. 而《正字通》认为二者不同,但并未给出具体区别,也没有考证出“嘣”的由来;而且《康熙字典》的引证明显比《正字通》可靠的多。因此可以判定《正字通》的说法是错误的。
5. 因为“繃”(bēng)有绷紧的意思,所以它表示田界的时候应理解为“被绷紧了的边界线”,即“绷”的意思。那么“垹”就是田地间被绷紧了的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边界线的合集——也就是田地的边线。
6. 所以,我认为《康熙字典》的解释是正确的,但是它的错误在于把一个多义词给分开了,实际上“垹”既是一个名词也是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