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五行怎么看?
1. 何为“五”,何为“行” “五”是河图和洛书最中间的五个数,即三六九一十八;四七二五十二;二三一六十。
五本身没有含义。因为天地之间的一切数字都是由五的阴阳(奇偶)组合而成。而五本身的阴阳组合就是零,所以它是阴阳平衡的点。这个点可以延伸出所有的阴和阳的组合与变化,并且可以包含所有变化中不变的规律。
因此,《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面的太极也就是五,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表达把五分成了阴和阳两个部分——这是术数的角度。而从道家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太极指的是宇宙未生成前的混沌状态,它包含了阴阳两气。
再引申到术数的角度看,古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天地人三位一体构成的,而这个三位一体就是五的三次方:十五、二十五、三十五…等等,用五来表示天地人的结合。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讲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负阴而抱阳”。 所以你看“五行”并不是单纯的五个不同属性的东西或者五种元素,而是从道的角度来讲的天地的阴阳二气和人的阴阳二气的统一体。而且这五个数恰好又是河图和洛书的中心点。
为什么古代术士都把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称为“行”而不是别的什么词汇呢?因为这是古代社会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决定的,他们认为天地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就好比水在流动一样,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能量才能改变世界,这就是古人眼中的五行运行之道,所以他们就用一个行字来表达。
2. 五行的由来 关于五行的来源说法很多。但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是《尚书·大禹谟》中的记载: 【孔安国传】“治水十有九年,过家不入,故章曰:禹之功大矣!言天下者,谓禹平水土,定九州。曰若稽古禹曰:舜禹受禅中原,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了,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内涵在里面没有被挖掘出来。比如文中提到的十又九年。
这其实就是五行里面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天干中的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它们都代表了时间的长度。所以我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大禹治水的时间长达十几年之久才会到达会稽山。也就是说他当时已经基本完成了治水的工作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原地区。这也符合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上古神话体系里面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先是在中原地区治水,然后才去南方治水。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尚书》里还提到了“九州”这个词。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清楚九州具体是指哪几个州但通过史书中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一些信息的:周武王灭商以后将全国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每个区域都设有官吏进行管理;秦灭六国后又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由此可见九州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于省一级行政单位的存在了(当然比现在要小很多)......总之不管怎么样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就是九州在当时绝对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行政区划名称罢了而已!
3. 五行的定义 为什么要用金木水火土这五样东西来代表天、地和人呢? 因为在古代人们就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相生相克的属性,比如说金能克木,那么火就能克金;同时水生木又能使木再生火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何会用这些东西来解释世间万物了:金为西方属阳主肃杀之气,火为南方属阳主炎上之势故而称之为“金木水火土”——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五行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一啦~
以上就是我对问题的答案:-D希望对题主有帮助^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