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五行属什么的?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性质或运动方式(所谓五方、五色、五时、五味等),从而构成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普遍关系和运动规律。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而且渗透到中医学、命理占卜学、中医针灸学、中医中药学等众多学科中。 那么古人是如何将“五行”与人体联系起来的呢?我们常说的“汝五行属什么?”中的 “五行”“属”又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这个问题,在汉代时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王充和桓谭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充的《论衡·论死篇》说:“天禀阴阳二气,人受五行之资。”这里的“行”当为“性”字之误,即王充认为人的“性情”是由先天获得的。到了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则首次提出以人体的五脏配属五行之说,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五脏各有小大不同,五脏六腑,亦各有阴阳大小,此乃治病之本意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张仲景的这一认识奠定了以后以五脏配属五行的基本思路,被历代医家所接受与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对于题主的问题而言,其提出的“你五行属啥?你的五行有缺吗?该如何补呢?”其实是两个问题。我们先来谈一谈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其实如上文所述,古人的思维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循环往复之上的,他们认为人体的构造与自然界的构造相类似,因此用大自然的五种元素去对应人体内的五种元素。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腑指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古代又称六腑:传化之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在这个概念里需要注意的是六腑,因为虽然它们也属于内脏器官,但不同于五脏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藏血的功能(所以不属五行)且功能相对单一,故不属于五脏的概念范围,但由于它们是五脏功能的辅助,又是属于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五脏理论框架内将其归于六腑之列。
我们再来说一说第二个问题——如何补呢?从上面可以看出,古人的思维模式是以自然界五行的运行方式进行类比推导而得出的结论,因而自然是要遵循这个模式来进行治疗了。 至于具体的操作办法,由于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具体还需各位自行请教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