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行五行属什么?

韩奕耿韩奕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甘”下曰:“美也。从口甘声。”“恬”下曰:“安也。从心延音覃。”段玉裁注引许慎《说文解字序》云: “古者,一画而足,谓之字;两画而足谓之字。三字而足谓之文……凡古文、籀文、小篆、齐、楚、秦、燕之文字,皆一字为一节。 至孔子壁中、鲁侯献、周太史得之史籀之前。其文合而错,与古人同…… 至秦而有八篆:一曰大篆,二曰小篆(案,当脱“小篆”二字),三曰隶字,四曰刻符,五曰虫书,六曰摹印,七曰署书,八曰殳书………… 小篆与古籀同法异体,古文与今隶同法异体……” 据此,则“恬”“甘”等字形,非古即今皆为会意兼形声字。

至于《康熙字典》所引诸书关于此字的义项,除“安”义不甚妥帖外,其他可资分析用焉—— 汉·许慎《说文》:“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段玉裁注:“道者,人所行道也。故从人行而正,引申之为道理。凡言道者,皆谓理之当然者也,故天下之达道亦曰正道。道有言说之名,故从口。一者,道之实体,浑沦无涯际,又安可知其所始乎?然非有一,则道无所主矣。故必从人言之以为一,以明道为人人所当守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甘,假借为‘甘甜’之‘甘’及‘甘心’之‘甘’。按:‘甘’本谓美,引申则有甘心之义。 按:‘恬’本作‘’‘’,象人执弓矢,从左右矢,会意。引申为静而不动,如《诗·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毛傳:‘荼,茅草花白而鮮盛。’笺:‘洁白盛多如是,可以恣所欲親而無厭也。’故又引申為自安,如《楚辭·九章·怀沙》:‘恬默少言,觀彼众醉。’” 宋·魏了翁《鹤山集》:“所谓‘恬淡寂寞而无为者’是也;若夫知此而能自修于家而治于人者,君子之事也。”  元·吴师道《礼记校义》: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中庸》曰: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而知不足’,《学记》曰: ‘学而后入,而教然后知困’,《表记》曰:‘学而不已’,此圣人之教人也。苟欲其知之勉之,而非徒以语言告语,使人强记而不能自得也。 盖其言之精微微妙处,固不可尽以言语传之耳,而又不能不言也。所以然者,圣人之心,浑然全德,出于自然,故不知有所谓学,而学在于日用之间,不自知其进尔。世儒以言语为学,舍言语无所求索,是以言愈多而惑愈多,而不知要妙精微之在吾心,而可求可得者也。  故学者求之于吾心而已,而亦未尝离言语以求之也。孟子曰:‘言近而指远’,此圣人之所以立言也。”清·李光地《周易观象》:“《系辞》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彖传》曰: ‘神而化之,使民心喜畏,与道俱往’,《易》之道备矣。故‘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因之以推祸福。 吉凶者,生杀之源,而吉凶之所由,惟在人焉,《易》不可以空言论,惟可以实功推。” “‘恬’之本义为自安,进而引申为安静不动貌(参见上文‘恬’‘安’)。”

许姗盈许姗盈优质答主

五行,就是金、木、水、土、火五种元素。 五行是古人对事物归纳抽象出来的属性概念体系,是一种朴素的原子论结构,它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 五行的相生相克都是指这种属性的相互关系(比如水和火的关系),而甜和苦则是味道的属性(当然也涉及酸涩之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范畴! 所以题主所谓“五行”的问题实际上应该这么理解——甜味对应的是辛味,苦味对应的是酸性;也就是说酸味有类似甜的味道,苦味也有类似甜的特性,但两者并没有实际上的食物相关性。所以从五行角度来看的话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存在答案……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核心本质是一个味觉评价问题,即人们是否喜欢某种食物或者饮料的滋味,如果不喜欢就称之为没有味道;而如果认为一种食物/饮料的味道好极了那就是甜得发腻了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