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如何排序?
五行,是古代中国基本的哲学概念,指宇宙中各种事物的演变过程。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以五行来解释社会人事的起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人的基本性情及命运。 “木”代表春天、“火”代表夏天、“土”代表长夏、“金”代表秋天、“水”代表冬天;同时,“木”代表东方与绿色、“火”代表南方与红色、“土”代表黄色与中央方位、“金”代表白色与西方方向、“水”则代表黑色或北方。
古人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变化运动皆按照这种方式循环往复地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中国文化核心思想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古人朴素唯物的世界观基础上的。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地球自转引起温度变化导致四季变化与五行相对应的,只是春秋两季没有对应,是因为在一年之中秋与冬的时间较短。《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表述为五时九节,四时十二个月分为二十四节气,每节气三候九日,加在一起正好五时九节。
五行生克关系是指五行之间互相关联的关系。相生即相生的意思,就是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关系;相克则是相互制约、抑制、克制的意思。 在中医学中,五脏属阴,六腑属于阳,二者合称为脏腑。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为六腑。其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与脾互为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等。所以,五脏六腑与三焦一起构成了人体整体的功能系统。而人体的各个部分通过经络系统彼此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医学上,常把“五行”用于阐述脏腑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木旺乘土,木衰土盈。这种描述说明的是某一脏或腑功能亢进时可影响与之对应的另一脏或腑的功能状态。当某一脏或腑发生病变时可影响到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的脏或腑。例如某人生病后,到医院检查身体时发现脾脏有炎症,中医诊断可能是脾虚引起的,因为脾主运化,脾虚自然会影响到消化功能。 因此中医认为治病必须从整体入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着眼于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