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性五行?
“心”在五行学说里有“心火”与“心阴”“心阳”之分,对应五行的“火”“水”“金”。 其中,“心火”为生命的动力,犹如燃烧的火焰;“心阴”就是血液和津液,有滋润、下行的作用;而“心阳”就类似人体的热能和能量消耗后产生的废物——这些代谢产物大部分要排出体外,所以中医理论又有“阳化气”之说。也就是说,只有心脏不断地运动,血液不断循环流动,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才能获取充分的营养和氧气来维持正常功能。
另外,中医的“五脏”说还认为,每一个脏腑都有阴阳之分,而且每个脏腑的阴阳之性在不同的人身上还有偏颇。例如,在一般人身上,心肺属阳,肝肾属阴;然而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阴虚体质者)来说,心肺相对而言属阴,肝肾则为阳。 从中医的层面来看,人的情绪是一种很有“灵性”的东西。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的变化,会分别对各自的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
《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寒暑伤形,风雨伤害,喜怒不节,思虑失志,故百病生于生气。”就是说,情绪是一个人体生理功能的指挥棒,如果日常的情绪不能很好地调控,身体很容易出现种种问题。 在中医的认识中,养生、防病、治病都必须从调节情绪入手。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介绍一种简易的心理调节法,这种方法源自道家思想,以“修心”为主要目的。
其具体做法是: ①端坐,全身放松;②头微微向后仰,双目微闭,深呼吸三次;③吸气时默念“静”字,吐气时默念“虚”字;④呼吸要均匀缓慢,意念也要随之慢慢分散;⑤反复练习,逐渐做到心静神宁,头脑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