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有什么著作?
《五行大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五行文献,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作者孔稚圭(501年-545年),是北齐有名的学者、文学家。他著述颇丰,但这部《五行大义》最能代表他的水平。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论五行的根源”;中篇“叙五行的流转”;下篇“评古今诸家的五行理论”。
书中阐述了五行相生的原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宋朝的张载、朱熹,明朝的王阳明等人都曾谈到过这本书。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中,就包含有“致良知”与“格竹”两个重要内容,这两个内容的灵感都来源于这部《五行大义》。
在《五行大义·序》中,作者引用了《尚书·洪范》中的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五行者,阴阳之质也,上下之本也。天地之体,万物之形,皆由此出。 在书中,孔稚圭还提出了自己对《洪范》的解读,认为它主要讲的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并且把这种理论推广到了社会人事的方方面面,给予了“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性意见。
除了《洪范》之外,孔子还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所以古人认为《易经》也是讲五行思想的。其实《周易》本身不讲五行,但是后人在研究《周易》时引进了五行思想。晋代的学者郑玄为《周易》作注时就使用了五行观念。此后宋明时期的学者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易学五行体系”。
这个易学五行体系和道家五行体系有很大的重合之处,所以道教利用这种关系将自己的教义和易学联系了起来。 五行学说还被引入了医学领域,形成中医五行学派。他们在中医理论中加入了五行生克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