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五行属什么?
《易经》五行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阴阳家们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分为阴和阳两种属性,并用“—”和“--”符号来表示。用现代数学语言描述,就是使用二进制来表示自然数。这样,就可以把任何事物的性质都归结为 0 和 1 这两个数值。 用数字 0、1 来表示月相盈亏,就产生了阴阳五行说中著名的“干支历”(见《淮南子·天文训》):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治之,二以相形,四以相仪,三以生数,五以成仪。故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三十日而为一朔(初一日);月满则十二度,十五日而一望(十四日在望);月行二十九度,有奇而一晦(初一新月不见);日行一度而一周天。
由此衍生出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计月方法——朔望月。 月行周期平均为 29.5306 日,月球自转周期约为 27 昼夜。因为地球公转的缘故,当太阳和月亮位于黄道不同位置的时候,人们看到月亮在夜空中移动的轨迹并不呈一个圆,而是一个椭圆。
月亮被地球潮汐锁定,总是以同一直面朝向地球。当它运行到某个月相角时,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亮上某一特定的点(即月面上阴影部分最窄处),这个特定点的投影在一天之中早晚会有两次通过某一指定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这个时间点就是“弦”,这时月亮的圆缺形状就像一把弓或一张弦,因此被命名为“弦月”。 月亮每绕地球一圈,就有一次弦月,这个过程非常缓慢,约需要 27.3 天。如果一个月内遇到两次弦月,那么这个月就有两个朔,也就是这个月共有两三天“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