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膏是什么?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而“五气”就是风、寒、暑、湿、燥,对应的脏腑是肝、肺、心、脾(胃)、肾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变化,很容易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这些气象变化超出了正常范围,就会形成“六气”——阴、阳、厥阴、少阳、太阴、少阴。
《黄帝内经》中说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也就是说在养护身体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不要使自己的情志超出正常的范围;调节好身体的阴阳平衡,这样才会避免邪气的侵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否则的话,人体就很容易患病。 那么怎样才是“顺四时”“适寒暑”呢?
首先是春季,《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荣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神气勃勃,此春生气之功。” 在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界阳气上升,冰雪逐渐融化,草木开始发芽,此时应当学会调节自身的气机,使其与外界相适应。特别是那些阳气不足的人,更要善于利用春季的有利时机,调养全身的状况。
其次是夏季,《黄帝内经》中指出,“夏三月,此为蕃秀……此承春夏,生化无穷。故夏之气,发陈布新,生长旺盛……” 到了夏季,自然界阳极气盛,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有益的条件,帮助体内的阳气发散出来,以利于新陈代谢。同时,也要学会及时地清除体内淤积内热,避免中暑。
再次是秋季,《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在此季节,天清日明,秋风萧萧,燥气流行。” 立秋以后,自然界阳气渐消,阴气渐长,气候开始干燥,这时人们容易感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秋季养生的重点在于“防燥”。
最后是冬季,《黄帝内经》中讲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袭,莫能流通,天地凝滞,物皆不容。” 立冬之后,自然界的阳气完全潜藏起来,气温逐渐降低,天气日渐寒冷。此时,我们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注意保暖,保护阳气,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推动气血运行,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