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五行多少画?
《说文》云:“萍,水草也。”王逸注《离骚》曰:“萍,浮萍也。”可见“萍”字的字形演变还是较为清晰的。 据考证,现在一般认为“萍”字最早出现于战国中晚期,至迟不晚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在战国中晚期到秦一统天下这段时期里,为什么“萍”字没有从“蓱”演变而来呢? 我们知道,文字演变是一个相当慢的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新的字体。那为什么“蓱”变成了“萍”却没有变成“苹”呢?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变不了!因为“蘋”“沛”“泮”等字不是从“蓱”简化而来的。 “平”这个读音早在商代就有了,作“苹”时,有“ping”和“piǎo”两个读法;作“沛”或“旆”时,读“pì”;作“泮”时,读“pan”。它们之间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读音上,而且字形也有区别,比如“平”“芃”“番”和“苹”,“沛”和“旆”以及“泮”和“潘”等等。至少在商代,这些字都是分化着写的,也就是说,它们的源头是不一样的。
“平”字的本义是“水与生物相平”,因此它最早可能是一种水生的植物,然后才引申出“平坦”“公平”“平常”等意义。由于“平”字最早多用于表示抽象概念,所以它的形状就发生了较少的改变。而“蓱”却不同,它在甲骨文中已经像“萍”了,金文中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像“萍”的,另一种就是像“蓱”的。不过像“萍”的字形始终都占上风并逐渐成为主流,而像“蓱”的字形则逐渐被淘汰。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因为“萍”更常用来指水中的草本植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