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阴阳五行作为指导思想,以五脏中心脏为枢纽,以五液、五窍、五官九窍、体表五色等作为外在表现的理论系统。它源于古代人们对世界万物(包括人体)运行规律的认识,这一认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中医讲的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它们相互滋生,彼此制约而不断循环。中医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并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指导临床诊疗决策,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了解五行对于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五行与五脏的关系,是中医学最为核心的知识。
中医用五行来形容五脏的特性及相互关系,用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表示五脏之间功能上的协调平衡,以及在病变情况下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正常状态下,心属火,主热量,主血脉;肺属金,主气司呼吸;肾属水,主精养髓;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这五种脏器构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运动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任何一脏功能的异常,都会导致整个脏器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形成疾病。比如,心脏有热,会出现心烦、失眠;心肺功能失调,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肾气虚,会出现小便频数、腰痛;肝气郁积,会出现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脾虚积食,会腹胀、便溏。 五行与六腑的关系,是在五脏的基础上建立的另一个中医学知识系统。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大肠,其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消化食物,传递糟粕,吸收精华,传导精气,化生气血。
在中医看来,这个消化系统是一个整体,虽然分工不同,但互相协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我们用五行中的土,来比喻胃肠等内脏器官对营养的吸收作用。饮食入胃,经过胃肠的消化,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排出体外的是糟粕。这个过程就是“土”的生化过程,也就是五行中“土生万物”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