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水多为灾?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性质不同的物质构成的,这就是“五行为主”的思想。这五种物质是金、木、水、火、土,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是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或核素。这五种元素的运转规律被概括为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在相生相克原理中,金生水,意为金和水是一类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水生木,即草木生于水旁之意,指的是因为水的滋润,所以才有了茂盛的树木。木生火乃因木材得到火焰的烘烤而燃烧起来。
二、水火不容的道理 火属阳,水性阴,阴阳本不相容。然而地球上生命却离不开水和火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物质。我们吃进嘴里的食物必须经过火的煎熬才具有营养。同样,没有水的洗涤,食物中的残渣会积留在肠道内影响健康。可见,水与火是密不可分的。
三、五脏之间的关系 我们人体也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小肠、大肠、膀胱)以及五官(目、舌、口、鼻、耳),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犹如自然界中的天地一样。如果某一器官发生了疾病,往往会在其他器官上有所体现。
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当体内热火太重时,往往会从眼睛流涎水;而当肺气不通时,则鼻子爱流血。因此他们得出了“五脏有疾,应现于外”的结论。
四、疾病与节气之间的关系 中医治疗疾病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治病求本。所谓“治病求本”就是既要祛除外邪,又要消除病根。如何才能找到病根呢?中医还指出了这样一个原则——“谨察阴阳之消长,以制之守之。” 什么是“阴阳之消长”呢?这实际上就是指昼夜、寒暑、上下等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内阴阳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循着经络进行的,故有“制之守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