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肉五行属什么?
《黄帝内经》中,根据自然界的属性给五行下了定义: 木:东方,春天,万物出生(发芽); 火:南方,夏天,万物生长(繁茂); 土:中央,长夏,万物成熟; 金:西方,秋天,万物收获; 水:北方,冬天,万物收藏。 由此可知,五行是相对于节气而言的,节气是古代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准绳。每个节气的到来都对应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
12月7日或8日开始进入冬至,阴气盛极,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 冬至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温度渐渐回升。 故此,从冬至开始,五行中“水”最旺,之后就是“土”“金”“火”“木”。
“土”最旺的时间是在立春后第5个戊日,也就是2月4~5日。 “金”最旺的时间是立春后第49天,也就是3月10日前后。 “火”最旺的时间是立夏后第6天,也就是5月5~6日。 “木”最旺的时间是立夏后第53天,也就是5月26日前后。 “水”最旺的时间是立冬后第15天,也就是11月20日左右。
如此循环往复。 那这个和冻肉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肉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是最怕冷的,当温度过低时,蛋白质就会发生凝集反应,此时食用会对肠胃功能造成一定负担,如果时间足够,甚至会让胃肠道出现感染症状。 其次,需要了解肉类食物腐坏的过程。 当食物被细菌污染后,细菌首先会在表面繁殖,产生甲烷气体(腐败),随后入侵细胞内,分解里面的蛋白质(变质)。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只要避免细菌持续繁殖,就可以把已经受损的食物重新变新。冷冻能够抑制细菌繁殖,达到食品保鲜的目的。 但若是冷冻时间过长,细菌会在低温环境里继续繁殖,并且会产生耐寒性的基因突变,从而使得原本能被冷冻杀灭的细菌也能存活下来。
另外需知,细菌的繁殖是有“生物钟”的,在温度低的情况下,它们虽然会停止生长,但是并没有死亡,而是在原地“休眠”,等到温度升高,繁殖能力会再次激活。也就是说,即使把已经冻住的肉馅放在0℃环境中,两天时间内,同样能观察到明显的菌落计数增长。 那么,把刚刚宰杀的新鲜猪肉放置在-18℃以下的环境中,是否会彻底杀菌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验证明,24小时后,部分细菌竟然还可以增长10倍以上。
既然冰冻不能完全杀灭细菌,那么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是否会导致人体中毒呢? 一般来说,高温能够破坏细菌体内酶的活力,从而阻止其繁殖。而在60℃以上时,绝大部分微生物都会失去生命力。所以,要想确保食品安全,食材必须完全熟透后再食用。但熟吃的过程必然会造成营养物质的损失,尤其是维生素,很容易因为高温遭到破坏。除了吃煮熟的食物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的蔬菜来保持身体的营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