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五行是什么?
农历九月,干支历表示为“庚戌月”。天干庚属金,地支戌属土,此月干为庚金,地支为戌土,金旺土相,因此九月也是以“金”为主要属性的一月。 农历九月又称孟秋月、仲秋节、霜降月、菊月、木商月等。《孝经纬》曰:“白露过后,秋分之前,阳燥金盛,草木焦枯。”
白露之后,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故名“白露”;秋分之时,昼夜平分,玄鸟尽,鸿雁来,天地始肃,气开始清冷,寒蝉鸣叫,草木凋零。
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也就是说,在白露之后,先有北飞雁后变南飞雁,而后其他鸟类开始储备食物,准备过冬了。 时至寒露,露水更凉,欲结成霜冻。此时,草木上开始有白色结晶体出现,俗称“下霜”。《礼记·月令》言:“季秋之月,露凝而霜落,雁呈列阵之势。”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万物成熟,一派丰收景象。公历中的10月8日秋分这一天,白天黑夜均分,各12小时。过了秋分,夜晚逐渐加长,白天逐渐缩短。《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十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注:古代“气”字作“气化”解。)“天急”指的是天气转凉速度加快的意思。
小雪节气来临前,天空中常会出现白色的雾(即小雪),故有“十月中,雾雪俱微”之说,也有谚语“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小雪节后,阳气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天气干燥,降雨减少,空气湿度较小,风寒效应更加明显,早晚温差较大。
民间素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意思是说,立冬之日,要滋补身体,弥补夏季的消耗。 立冬之后,万物自此收敛,阳气潜藏,寒冷来袭,草木凋零。《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忧。”
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点。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从冬至之日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说是在冬至当天,蚯蚓蜷缩的身体会逐渐舒展;冬至过后的五天内,麋鹿的角开始脱落;再过五天,山里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一天比一天旺盛。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虽然此时阴气至极,但生命之力已经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