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蓝色五行属什么?
“五行”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的“五行”是指五种物质属性,与水、火、木、金、土的关系表示了“生克制化”的规律。 “五方”的概念则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其中记载了上古祭祀的秩序: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地,与山川之神,以实祭地。设坛位,南郊日兆,北郊日垓。…兆者,明堂四隅,各得一方也。” “兆”就是现在说的“十字”,这代表的就是东西南北中的五个方向。“垓”就是现在说的“十”,也就是正中之意。
所以结合这两本书来看,先秦时期的“五行”“五方”是一个意思,都表示天地万物分类的方法。这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阴阳五行说”,成为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五行”到底属不属于“五色”之中呢? 从《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可以看出: “何谓五色?东方青色,南方赤色,中央黄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五色属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层次,而五行属于“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层次。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儒家对五行的理解和运用。道家对于五行和五色的解释可就截然不同了。 我们来看看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是如何阐述“五色”的: “东方青阳之木,其气清明,其性舒畅,其德启悟,其用显现。长于春温,旺于季夏,盛于秋凉,隐于冬寒,灭于立春。……南方阳极之火,其气炎上,其行如风,其性躁急,其德炎烈,其用显明。长于盛夏,旺于仲夏,盛于深秋,隐于冬春,灭于惊蛰。……” 我在这里引用的部分是道经里讲“少阳之火”的部分(少阳就是东方木),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青”“红”等颜色字眼,这显然与儒家的理解相去甚远。 那好,我们再来看看“五行”的解释。《春秋运斗枢》言: “五行者,一阴一阳,谓之象;分阴阳为四时,象有四时,故曰五行。” 也就是说在道家看来,五行其实就是阴阳二气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而我们看四时变化(四季加上立冬春分时节),明显包含了五季,所以五行也可以说是四时之上的另一个划分工具。 而五色,在《黄帝内经》中仅仅被用于形容“五脏之气”的颜色差异: “五脏之气,色见青黄赤白黑。此五脏之气,色变可见者也。…” 所以五色属形而下者,是可以用来描述器物之形的;而行则属形而上者,是用来区分天地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