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属于五行的什么?
五行,原是指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个元素构成的。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周礼·春官宗伯》中有记载“以五行为万家之宗”,将五行作为万物的组成元素和生命发展的来源。
而将五行运用到艺术领域,最早的记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所贵乎舞者,何也?’……子曰:‘君子学舞可以观德焉’。”这里将君子的德行与舞蹈的五行相联系,将舞蹈视为君子修身养德的途径之一。
从汉代开始,五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并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阐述了五行相生的关系,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另外,他还提出了五行相克的观念,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两组相互影响的元素构成了事物的生生灭灭,代代更迭。这种观点被后来的道教吸收,并在养生术和服食丹药中加以运用。
到战国时期,齐国兴盛,儒家学者们著书立说,宣扬礼仪教化,将五行运用于政治,将五行中的木行赋予仁义、土地赋予道德的特性。在《吕氏春秋·孟春纪》中有“义不食腐肉”的说法,并将违背义的行为归结为五行的相克——“故其民不偷,是其仁而不害也。”这里的“仁而不害”对应了木的性质,而“不偷”则是土的特性——不争抢,不爱出风头。
而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载了儒家倡导的丧葬之礼及相应的五行归属:“葬者,藏也,欲人之不下葬也,深也,故谓之壤土。”“葬於坎穴,象人卧。”也就是说人死后入土为安,埋葬的深度要像人睡觉一样,并且墓穴的形状要如同土包,这与五行之中土的元素最为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