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丙属什么生肖?
首先,我们得先知道一个事儿——天干地支的起源。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法是阳历,它的诞生来自于基督教传入后,欧洲的宗教改革,而之前人们普遍使用阴历(农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作为天的干,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为地的支,天干的“甲”“乙”最后变成了汉字中的“木”字,地支的“寅”“卯”变成“木”和“竹”,可见古人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木、竹的生长是有一定周期的,符合阴阳循环理论,因而用它们来代表阴阳。
我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23点到次日1点,依次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等直到亥时。同时,又把一昼夜划分成二十四份,每两个时辰一段,每一段叫做一个“刻”;再细划,每一刻分为八分之一,叫做“分”;更细,一分分成十六等份,每四个分段为一字,共二十个字。这种计时法就叫“干支记日法”。它和现在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星期几”完全不一样。
当然,有了这个起源,我们就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五行的“行”字,实际上就是干支的“干”字。因为古文中“干”“行”相通,所以有“行云流水”一说。而且后来“行”字的含义也包含“流动”的意思。因此五行的“行”其实是指“流动的五行”,“水”是最典型的“行”,因为它总是流动的。 而六神的“神”字其实是“伸”的字形讹变而来。古人把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形成的周期称为“甲子”,每一个“甲子”都是60天,一年共有七个这样的周期,也就是7*60=420天。这正好是一个年的周期。
由于一年被切成了四段,每一段135天,分别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开始到下一个“立春”结束,所以古人又说“一岁有四季,一季三个月”。而每一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又刚好是十二地支对应的月份,因此每一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下旬,就可以通天了“沐浴”,“冠带”这样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