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色在五行中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稍微展开一下。 首先,黑白不是颜色!而是状态!是阴阳未判、清浊未分的状态——所以古人称“一阴一阳谓之道”,又言“太极生两仪”——这里其实就暗含了五行、五德的生克了:木火土金水阴阳循环,相生而不断;金土木水火,阴阳流转,相克而相承。这是哲学层面上的内容,与自然界的事物是吻合的。 所以阴阳五行是可以套用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包括人的身体和精神。
人的身体,可以分出阴阳:有形为阳,无形为阴(当然这个形也是相对的)。五脏之中,心肝脾肺肾,各有其阴阳属性。例如,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为阳中之阴。五脏之阳,功能主要在于“升发”,五脏之阴,主要在于“肃降”。所以中医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大自然界的话,那么五脏就是五个基本元素,各自分工,各有所属。外在界的事情,就要这五个元素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于是五行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普遍存在,永不停息的。而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的方针。一般来讲,对于虚证,要采用补的方法,对于实证,要采用泻的方法。而补和泻,并不是单纯地增加或减少某种物质。所谓“虚则补之”,是指“虚”到了极点,必须用“补”的办法使它恢复常态——“补”实际上是调整人体偏盛偏衰的一种手段;所谓“实则泻之”,是指“实”到极限,需要用“泻”的方法使其向正常方向发展——“泻”实际上也是调整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五行的关系来指导临床实践,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中病”,也就是不能过度。否则,五行反了,反而更坏。这是中医药不同于其他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不是千篇一律,照搬西方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