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五行上属于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基本概念,它来源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认识。 “行”是指运动、变化;“五”是指五种现象(或事物)。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宇宙大爆炸,粒子云形成恒星系,星球又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行星有自转也有公转,在时间维度上就有“生长壮老已”和空间维度上的“东南西北中”及阴阳的变化,所以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五行就是基于这个而来的。 中医里的五行对应的是:木火土金水,与西方现代医学里营养级的五级分层原理有些类似,也就是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整体),每个层级由低到高对应着五行里的某一字。 例如:肌肉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而五脏又是构成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所以五脏六腑合称“五脏”,因心为君主之官,肺为主气之官,而五脏之中又以肝脾肾为基础,故“心肝脾肺肾”又称做“五脏”。
五行还有一个特性,就是“生克制化”。这里指的不是现代生物学里的某种基因控制某一个生理过程这么简单,而是说某一种行为或因素会导致五行某一行的“消长”,这种消长可能是平衡,也可能是失衡。 中医用五行来解释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也用来指导临床用药。药物归经也是基于五行而来的,如辛凉解表药大多归肺经,这就是根据五行中金克木,肺金得令,可制约肝木所致。 五行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即所谓“五行诊法”,这是古人通过长期临床经验获得的规律,今人已不多用,但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还是可以的。
五行还有子午流注的说法,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生物钟,认为一天中有子时午时的阴阳交替,每个月中还有卯酉日的阴阳交替,人的身体在这些时间点容易发病也是符合中医理论的。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讲究的是“整体辨证论治”,而不是像西医那样“个体化诊疗”。研究中医必须要以整体观念出发,这样才能弄懂它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