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北京叫什么?
“京师”,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 当时周武王封周公旦于燕(今北京地区),称为“燕师”或“北平郡”;周成王时,分封召公奭于燕,称“召伯”。这两个名字都含有一个“师”字。 不过这个时候的“京师”和今天的意思不同。因为“师”在古代是指军事单位,所以这里的“师”是军队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军人的驻地”。
周、秦两代,首都附近都有军事重镇“师”的称号,如秦代的内史郡上郡等都是师的名字。汉朝建立后,首都周围的郡县大多撤销,其地并入京兆尹,称为“京师”(这个称呼继承了秦代的名称)。
到了东汉末年,“京师”又指代东汉都城洛阳,简称“京”。比如汉末才子王粲写的《赠五官中郎将》诗中说“京华我故人,相逢既尽欢。”“京华”也就成了京都的别称。 这个“京华”一直用到现代汉语当中。而“京师”这个名字在唐代开始特指京城长安,以后又长期用来专指北京的满语名字“吉林乌喇”。
至于为什么从明代开始用“京师”来代指北京,这里有个历史小插曲: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决定迁都并营建紫禁城,作为新的首都。但当时南京的地位远超过北京,因此永乐皇帝把新首都称为“京师”,意思是这里是“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