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长大还是部长大?

费兴蕊费兴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北京大学的学缘结构,用“复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以2015年本科新生为例,来自高中学校的来源结构中,人大附、清华附和北大附,三大名校占了38%,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学子来自于这三个学校(其中人大附和清北附加起来几乎占据了六成); 其他高校的学生来源构成当中,北师大二附中、师大附中和十一学校位列前三,也是大家公认的北京高考升学率最高的三个中学。

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并不是上面这些学校的,但是无论怎样,能够考进北大的同学,都是各个地区、各所中学最为优秀的学子之一。 但是如果放眼全国来看的话,北大校友的层次可能就不太能排在头部了。 根据官方统计,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的93位两院院士里,有26位是京外学校毕业的,占了近三成;另外,在清华校友的著名企业家群体当中,也是京外学校毕业生占据多数,比如百度李彦宏、携程梁建章、方正张兆志等人都不是清华本升硕。 如果说清华因为建校时间较短,老一代校友资源积累不够而导致京外学生优秀校友较多还能理解的话;那么作为建校百年以上的老校,北大为什么也会有不少的外省籍杰出校友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

个人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北大一直保持着较为宽的入学门槛以外,还和北大独特的学缘结构有关——虽然北大一直是精英教育的象征,但是从地域分布的角度看,客观上形成了对南方人才招揽的优势。

以2015年北大新生数据为例,在各省内的录取人数上,河北居首,山东和河南紧随其后,而东北三省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则并未进入前十。而在各省市内的人均GDP上,河北也高居首位,其次是辽宁和江苏,这也和北大在这几个省份内的录取人数大致相当。

作为一个拥有大量优质生源的顶尖高校,一个重要的功能,应该就是为国家输送高端人才吧!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确实应该反思自己对于北方省份尤其是东北地区人才培养的作用力是否足够。 还有一个原因也会导致北大出现较多外省籍的优秀校友,那就是人口流动的因素。

北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齐全,这就意味着文科生能够在北大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作为一个文科生如果能被北大录用,那基本上意味着在学术圈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一个地区的文人能够走到这个程度一般是比较少见的,所以每当地方上的文人子弟考上北京大学的时候,往往整个圈子都会为之震动。

我上大学的那会儿,我们班上有两个来自云南宣威的同学,父亲一个是当地有名的作家,另外一个则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因为两个同学都很聪明且勤奋,所以我们在大学期间也就很敬重他们。

工作后有一次同学聚会,才了解到他们俩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那个时间恰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刚兴起,我们便调侃他俩应该都算互联网的新兴富豪了。两人听了以后哈哈一笑,说:“什么富豪啊,咱可没有马云那本事!”然后说道现在的孩子都不让抽烟,只好到厕所里来,一边抽烟一边讨论新出现的网页。 的确,从文人的角度来说,北大的门槛并不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