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哪些作家?
华盛顿·欧文
华盛顿·欧文是美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纽约州,自幼喜爱文学,随父学习法律,曾旅居西班牙。其代表作有《见闻札记》。《见闻札记》是一本游记体裁的书,由许多短小、精致、文笔优雅的小故事组成。包括《睡谷的传说》《瑞普·凡·温克尔》《哥伦布的书室》《阿尔罕伯拉宫》等篇章。《见闻札记》出版之后,西方文坛有句笑话:“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是美国,一是英国;还有一部分便是华盛顿·欧文笔下的美国和英国。”在当时“美国还没有什么足以自豪的东西”,但欧文笔下那块“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给世界以美的享受。
华盛顿·欧文也是写作建筑传记大师。他在西班牙时,深入调查,搜集素材,认真研究,然后精心构思,写出《哥伦布的书屋》,在哥特式建筑的古老书房里,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世界海上航行的先驱者哥伦布的形象,展示了他那非同寻常的坎坷人生路。
华盛顿·欧文笔下的建筑,不再是那种“高大全”的建筑,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与文化符号的建筑。他将人与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与建筑在情感上相融相通,建筑与人一样鲜活。这样,建筑的美不再是空洞的美,它让人觉得富有生命的气息。
爱默生
爱默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于波士顿牧师之家,就读于哈佛大学,曾旅居欧洲。其代表作有《论自然》《论超验主义》《处世之道》等。
在爱默生的《处世之道》中,其“有房方能安身立命”的观点,令人感慨。
爱默生认为:房屋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思想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心灵的外在映像。因此,人们对房屋的态度和对精神世界的态度是一致的。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人与房子之间的隐秘联系:人的身体是一种思想着的屋宇,人们建造的木屋与石屋无非是那个在人的心中建造、用思想筑成的“大屋”。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爱默生的这一观点,一语道破了思想者和现实者之间的关系。思想者是现实者的思想“屋漏”。
爱默生将“有房方能安身立命”进行了深化。他说:“一个贫穷而懒惰的人,不论是在城市里还是在野外的茅屋中,也注定是不舒适和不幸的;相反,一个勤勉俭朴的人,不论环境多么简陋,都必定会感到安乐和富足。”
爱默生的“思想在上,知之在下”观点,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普遍的道理:房子是物质象征,它代表的是人的“财富”。但真正富有不是你有多少“财产”,而是你有多少的“思想财产”。心灵中永远装着自己的“思想大屋”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亨利·梭罗
亨利·梭罗是爱默生的学生和一生的朋友。他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爱默生所在的文学院教过书。梭罗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以精美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瓦尔登湖地区旖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建屋和买屋的经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立家园,他用自己攒下的30美元,买了一块荒地,为了能有个栖身之地,他亲自动手建屋。他写到建屋花费时说:“我建房总共花了28.12美元。建房之后,又从一个穷人手里以微少的价钱买了一张床、两块毯子、三张椅子和一只有点破烂的桌子。如果再加上一个炉子、一些清洁用具和一点垃圾,就凑成一座家当齐全的家了。我自己种庄稼,用12美分买了一套园具,8美分买了一把斧子。”
在我们看来,梭罗是“小富即安”,但他却觉得比那些富豪有福多了,他说:“我并不知道在我周围还有谁比我这时的境况更好。我的建房费一共30美元还不到,如果我花上1000美元,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