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土在山,象形。凡㘒之属皆从㘒。”许慎认为堡的本义是一种筑台堡穴以御敌的建筑形式。 《六书故》引宋代陈旸注云:“今边关城邑名堡者,古谓之塞。塞者,垣之异称也。塞者,所以塞守也……”宋人陈旸此解释颇为精当,可视为对《说文》观点的发展补充:一、边关的城堡叫堡;二、堡的本义是土筑而高起的防御性建筑——这种看法很接近现在一般人的理解。 而实际上除了作为建筑的名字外,堡还可以用作地名,这主要是指堡子或堡寨(有时又称城隍)这样的乡村聚落。如甘肃靖州的平堡乡,辽宁庄河的堡屯镇和堡屯乡,吉林永吉的堡什屯村、三兴堡村等。这些地名的来源与古代军事城堡无关,而是明代以后为了防御蒙古族入侵而建立的一种堡垒式集镇——当时汉族人民在草原、沙漠地带的聚居点多称作堡寨或堡子。这类地方有的以所在方位命名,有的则以驻守当地的官兵将领姓名命名。清代以后,许多堡寨逐渐发展成村庄,但旧时的名称仍保留了下来。
在一些方言里,堡也用来指代城镇,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镇。如河北滦平的堡子店、宝坻的堡子河、抚宁的堡子里等等。 当然,上述情况都属于字的本义及其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堡来称呼一种食品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这种食品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马铃薯/土豆的俗称。关于这一俗称的来源至今无统一说法,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来源于蒙古语中的buru(意为“种子”),因土豆原产于南美,由蒙古人和哈萨克人传入中国。二是来源于波斯语baroo,一说指其形似圆球,一说指其外皮光滑。三是来自英语potato,一说因其音近,一说因荷兰人最早将其引入中国。
目前尚难确证哪一种观点更为正确。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土豆在我国被俗称为“洋薯”或是“番薯”,都是源于葡萄牙人于16世纪将土豆带入中国的事实。但据笔者所知,最初把土豆叫做“堡”的却并不是葡国人,而是法国传教士。 据杨正泰先生考订:17世纪初,耶稣会士多纳图斯(Donat)向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进呈了一种欧洲的新食物——“马铃薯”。后来有法国人把马铃薯的法语词pomme de terre翻译成“大地苹果”以区别于通常所说的苹果。1843年,一位法国神甫将他在云南所见的马铃薯著文介绍给本会其他同人,题为《中国的土地苹果》[杨正泰.西洋记闻拾遗初编 [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卷上第19条](P55-56)。此后,法文的名称就流传下来并被译成了汉语。不过,当时的天主教传教士大都居住在云南、贵州一带,他们所著录的云南方言中往往存在双声叠韵的构词方式。因此杨氏怀疑:“或许当时云南人就称此物为‘b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