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五行属什么?
“用油墨印刷起来,则像花一样绽开;晾干之后,又可以收进箱子里去”的“活板”实际上是一种金属版印刷术,与雕版的区别就在于它不必雕版,可以多次重复利用,所以称“活”、“活字”或“活板”;而“雕板”则称之为“刻板”(也有称“雕版”)。至于这种技术的发明权归谁所有,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也有人说毕昇只是完善了这项工艺。 不过从北宋后期开始,这种技术就已经存在并应用在书籍和纸牌的印刷上[1]。据南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宋宣和年间民间始刻本,又始以木为版印书。其法用薄木片夹铁线作版,广一尺,长三尺,盖为字式,印书甚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宋代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的时候,民间已经开始使用雕版来印刷书籍,后来人们又在雕板上加木框架,做成木板结构用来印刷。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毕昇当时发明的活字是泥活字,也就是将字模雕刻成凸状然后浸入水中使其粘连在一起再捣烂成团,再用一块平板压实让其固定成型后再取出;但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当文字需要重复印刷或使用次数较多时,字模会被水软化而变形,导致下一次使用时无法准确复现;同时由于是平面印刷,会导致墨迹不均匀以及漏白情况出现[2][3] 所以到了元末明初,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改用木活字。所谓「木活字」就是在木板上凿出凹形,然后将所需字符雕刻好并印上墨汁使其粘牢即可,这样既可以减少字模的损耗也能方便后续重复使用;此外为了便于安装和取出,人们还会给每个木活字配上一个圆珠做支撑点以便于滑动至版面边缘处。
而在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左右,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欧洲商人的到来,一种新的印刷技术被引入到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胶印,或者叫做铜板印刷术。这是一种不需要雕版就可以直接印刷的书刊印刷方法,并且由于其采用了铅等金属作为字模原料,不仅耐磨而且还可以重印再利用,因此很快在我国流传开来并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印刷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