嫍五行属什么?
《说文》:“匋,器破则冶其中,故谓之陶。”“窑”即“窯”,从火从窑;《广雅·释宫》:“窯,灶也。”(见王念孙疏证)《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兰锜,接瓦窯。”颜师古注云: “窑者,烧土之竈。” 古人把制作陶器和烧制瓷器的场所都称做“窯”(或作“窰”)。如《隋书·地理志中》:“新昌有石窯。”唐陆龟蒙诗:“行过松溪見一窯,竹竿草笠无纤毫。”(见《甫里集·别机匠赵君》)宋苏轼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元高安道散曲:“那𥚃有神仙洞府,不恁样茅蘆古窯?”清黄宗羲记其父言:“余在越游禹穴,至秦望山,闻山下燒砖者云,近见山裂开半面,又合。……又一日,见此山崩,大塊皆向江中。盖地中皆有藏水处耳。”(见《南雷文集》)这些例子里的“窯”“窰”与“陶”字并不互训,都是借为“窯”的俗体。
关于“窯”(“窰”)字的演变过程可参见《文字源流笺诂》第二篇(李孝定著)、第五篇第四节“窰” (陈乃剛著)及《汉语言文字学纲要》第三编第三章(朱德熙著)和《汉语汉字研究丛稿》第六辑第180—239页(姜亮夫著)等论著。 从上面诸例可以看出:
1.“窯”与“窰”作为“窯”的异体的时代已经很久远[7]了;
2.它们都是通假字而不是繁简字,因为古书、古代诗文里的其他材料也都只以“窯”、“窰”来代替“窯”。所以今天的标准用法当以通行最广的繁体字“窯”为准而不应当用简化了的“窯”。这样处理符合“异体字整理应遵循规范原则,即以通行范围大小来确定取舍的标准”这个异体字整理的通则。至于那些通行程度很低的异体字的存废可以再另作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