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是五行属什么?

聂嘉辰聂嘉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以”,会意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周代金文(《尚书·金縢》:“乃以大甲归卜”)中。本义为用,施用于,如以水灭火;引申为拿、持、执、带等,如以身试剑,以手帕捂嘴;又表示后接动词的行为主体是自己,如以茶代酒,以光复汉室为己任。 “而”,象形字。本指古代盛谷物器具的盖子。甲骨文中作图A,金文作图B,小篆作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⒅,隶书演变为图D,楷书由图D演变而来,或作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〇①②……行笔至此,上下两笔合而为一故变成AB两种变异体,繁简相同。 古文字中的“而”多写作上“㝍”下“十”,即「~」,至秦朝统一六国时简化成“而”。

2.根据汉字六书理论,该字形属于象形字。其形体像容器,因此“以”字的本义就与用作器皿有关。从器皿到器物再到用具,最终成为动词——使用工具的意思。例如: 以,用也(《说文解字》) 以,用也 (《尔雅•释诂三》) 以,用之也。(《广韵·纸韵》) 以,用也。(《玉篇·巳部》) 以,用也。(康熙字典·巳部) 在上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一般动词用,所以这里的“用”就是名词作动词用的例子,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的意思了。 从器皿到器物的过程其实和制造的过程差不多。在古人看来,制器和使用都属“以”的范围之内。例如《淮南子·主术训》云:“今使司仪立宗庙之礼而不习礼,则不能明爵禄之等,列宾客之位矣,犹使工男女不习宫室,则不能辨房户之高卑,庭庑之大小也。”

3.关于喻这个字的解释,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先说喻的基本意义:明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说明事物的特征。暗喻又叫隐喻是用事物本身取代比喻词来作主语,把被形容的事物直接说成的比喻形式。 所以很显然地可以看出,这两个说法都是建立在同一个概念的基础上的。而且,这本来就是同一个概念。如果硬要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去理解的话那就是:前者说的是后者所说的内容,而后者则是通过阐述前者所表达的概念来实现对前者的具体阐发。 再说说喻作为结构助语的词: 顾名思义,它是指用来帮助描述某个词语或者句子的结构助语。比如说我在介绍一个事物的时候会说“这是一个很美的夜晚”而不是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因为我要强调这个“夜”的美丽程度,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加个修饰它的形容词来强化我的观点或者说让我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简洁,这时就需要用到这个叫做“喻”的结构帮助语了!

4.我们不难发现,喻的本义就是通过借物言志的方式来形象具体的展示所要表达的涵义的。而在这种用法当中,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事物本身的特性为主要内容的描写性记叙;另一类则以人们对该事物的感性体验以及情感认知为基础的抒情方式。当然这两种写法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存在很大不同的。不过它们都旨在向读者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一点意思的内容所在了。 而对于第二点的含义来说我想大家也都能够明白了。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呢? 更何况,我们现在所学的文言文的句式大多都是四字词组或者是五字以上的短句,而现代汉语的句子大多都是以双音节为主,再加上古今语言的更替等因素使得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得不面对很多新的词汇甚至语法现象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一味地拘泥于原文当中的某些字词或者句子的话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是歧义了哦~

历月天历月天优质答主

《说文》云,“象形字”;又云,“凡‘言’部字多谓之‘语’”(页二五九)故其字本作“讠”(从文),或写作“讠訁”(从言)、“讠”(从言),皆非今之“音”。

古文字书认为“讠”与“声”是通假字的关系: 许慎的《五经异义·尚书·尧典》云:“大史籀书序曰…古文有‘讠’‘声’字。”“讠”字在汉碑中亦常见,如“永元”二字为“永元年号”的简写,见王懿荣《隶辨》卷一引《东汉石刻文集》,而其中就有“永元”的字,可见此字在东汉时仍流行于碑刻之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