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是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行大义》“论五德生数”中引用《皇极经世书》的论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其中引用了《易纬乾凿度卷下》原文如下 “故曰五运者,五德之政,四时之大经也。所谓一运、二运者是岁差之事耳。三、四、五是正岁也……其气应至而至,不应至而至,至而不得至,不应至而来则皆过也,此谓不及,不及则害。是以圣人法天,不敢先民,必察此以为制。故知一运之气化,以明一治之道。是故五运更始,上应五星。正月建寅,五月午之中焉,六月未之中焉,七月申之中焉,八月酉之中焉,九月戌之上焉,十月亥之上焉,十一月子之中焉,十二月丑之中焉。五辰为纪,周而复始。是故一月之气有十五日之别,七曜之行有三十日之分矣。日月五星俱起于子同出异入,或迟或速,或深或浅。故云五运阴阳之变,天之常数也;进退之度,地之常列也。是以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在这一段里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月之五辰(这里的五辰泛指日月五星) 五辰的概念来自于古代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的方法 以立春开始到下一个立春之前的时间段为一元,一元等于十二会,会字原义为宇宙,因此一元也就是一年又十二个月之意。 一元的第一天称为子会首,最后一天称为亥会尾,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有所记载 为方便计算这里取整数,每三个节气划分为一会,那么从冬至到大寒一共有21个节气,所以一元有7会。
为了与二十四节气建立联系,在这里把每一个会的起始时间规定为第一个节气所在的位置。因此一元中的第一会为立春开始的首个节气,第二会为雨水开始的第二个节气...第七会为大寒结束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之五辰指的是每月初一、初三、初五、初七和初九这五天的星辰位置变化情况 因为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二十九天多一点,也就是说月亮每天比前一天多走大约36.4°左右。因此在农历每个月的天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月初时月球离地球的远近不一样,导致每个朔望月期间月亮升起的时间也不一样,并且随着月份的进行,月亮每天的升起时间也会变得越来越早或者越来越晚。 如果一个月只有一天,那么这个月的月亮升落情况就一目了然了,而如果一个月有二十九天呢?虽然二十九天仍然是一个整月,但是月亮的升起时间却已经发生了两次超过一天的循环了。如果此时再考虑由于新月和满月时月球与地球间的相对角度不同,使得月相也有新月和满月的变化的话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 为了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有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就是把一个月平均分成五个部分,这样只要搞清楚这五个部分的月亮运动规律就可以知道整个月的月相变化规律了。
于是就有了“月之五辰”的说法,具体而言就是初一、初三、初五、初七、初九被称为阳辰,因为它们处于上半月的下半旬和后上半旬的前半旬,月亮的运动轨迹是自东向西的,所以这个时候月亮升起的时间会越来越早,而且正值新月和满月的交替时期。
初二、初四、初六、初八、十名为阴辰,因为它们处于上半月的上半旬和后上半旬的后半旬,此时月亮升起的时间会变得越来越晚,同时是新月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