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五行属什么?
在中原,最著名且最有影响力的五行学说应该是东汉王充的《论衡》中的内容。 书中认为:“五行之气,周流无穷。往者来之,终而复始(《物势》)”,“五行之气,到处流通。无所不通,无往不在。(《感虚》)”“五行气类,人兽草木,皆有本属。(《物异》)” 此处的五行是气而非五土;并且五行之气是循环流转、生生不息的;同时还指出行气的属性是“往者来之”——有来有往才能循环不息。
既然如此,以王充的观点来看,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衍一方之命运似乎就不太合适了(按今天的观点看当然不合适),毕竟相生相克的次序是有始有终的。但问题在于王充并不是只把五行当成是一种气,他还是一种结构或一种规则。所以他就不得不赋予五行一定的方位,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再行分属。其《言毒》篇就提到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各自对应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五行生克在中原流传的情况——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士,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至于为什么这样运行而不是那样呢?在王充那里似乎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到了宋朝程颢、程颐那儿他们给出的解释是,天地之间只有阴阳二气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又各有偏向形成了阴盛阳微或者阳极阴微两种情况,于是在五行之中就有了过旺或者过衰的问题。如果阴阳处于平衡状态那就正好,可是这种平衡是相对静止的。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要么是等待一个契机。
前者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未必能成功,后者则需要漫长的时间以及一定的机遇。 其实程颢程颐提出的五行相生原理在东汉王充的著作中就有了记载。只不过程氏兄弟给这个相生做了一定的限界——即在阴阳失衡的条件下只能有限度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