垏五行属什么?
“垏”,多音字,有lǜ、yuè二音。
1.读 lǜ 时,部首笔画:6画,总笔画:9画。
2.读 yuè 时,部首笔画:7画,总笔画:13画。 “垏”字的基本含义是“直墙(zhí qiáng)”。《康熙字典》中引明代蒋一葵的解释:“砌边抹水者为圩岸……以斜板填塞江中者为埧(jù)……”《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用砖石砌成的窄壁”。 这两个解释都符合古代建筑的特征。
古人在建造房屋、城墙等建筑时,为了稳固,往往会做内、外抹灰或砌砖。内外抹灰的墙壁通常比较厚重;而用砖石砌成的建筑物,其墙体比较轻薄。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里有这样一句:“一面说,一面抬下大桌子,上面铺了锦绣毯子。”这“锦绣”两字点明了墙上贴的饰物是绫罗绸缎之类的布料。
古代的窗户往往都很小,并且是用纸或者布糊起来遮挡阳光射入室内,因此室内很暗。为了照明和赏玩,人们在墙上会凿出或粘贴各种各样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除了常见的书画之外,还有“冰裂纹样玻璃”镜、珐琅镶嵌玻璃窗以及后来出现的电灯泡等。
由于这些原因,“垏”字在明清时期经常写作“蕗”。比如明末文学家张岱所著《鲁府君墓志铭》中有“垣墉(yú nóng)修完,路径平坦。”而《说文解字》中收录的清初诗人朱彝尊作《梦忆》一文也有“沿径曲行……见书室三楹,纸窗竹榻……” 鲁迅小说《药》里也有类似描写:“沿了堤坝,走了七八丈远,看见那亭子和柱子上的题字。”这种写法在今天看来也很常见,比如老舍《骆驼祥子》开篇:“他仿佛听到一些声音,有些熟悉,可是都叫不上名字来。他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 所以,古人写的“路”字,有可能就是今之“蕗”“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