焫属于五行的什么?

伍泽全伍泽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焫”字在《说文》中的解释为: “爇也,从火,若声;一曰草名。”“爇”本义即烧,燃烧;引申有灼热之义、烫伤义等。可见“焫”原指用火把物体点燃。后又有灼热、烫的意思。 《礼记·檀弓下》中有言: 郑玄注:“灸疮必发于手者,气由手指以行于身也。” 孔颖达疏:“灸痈疽之疮,手先痛者是也。以其热气从手指而行于身,故先热而后灸疮作。”

《史记·扁鹊列传》中: 索隐述赞:“扁鹊,秦越人,赵人。……世医莫能明其故,谓之‘扁鹊’,言能治病,如雀之灵。” 裴駰集解引东汉·应劭《风俗通》: “扁鹊,秦越幽洲人也,姓秦氏。” 晋·皇甫谧著《历代名医画像传》载:“扁鹊,黄帝时神医也……” 宋·周密撰《浩然斋随笔》云: 以上多言及扁鹊之名与“鹊”有关,但少提到“焫”字。其实,“鹊”与“焫”都跟扁鹊的医术相关联。

《战国策·齐策四》中记载: 荆王游乎漳水,赵简子浴乎隰泉。荆王仰天而笑日:“我之功,孰与始黄帝?”简子云:“帝之时,吾不如黄帝。”荆王默然。简子明日朝,令史扬形,谓荆王曰:“臣之意,欲用黄帝之道以教太子,太子能乎?”荆王曰:“先生且息怒!寡人与王子,愿有所教。”于是简子称《黄帝之川》,使王太子诵之。 赵简子之太子曰:“父王之意,殆未越诸父兄之所知耶?”简子大怒:“小子何知!”太子惧,再拜而归。简子复令杨形曰:“尔教太子上道,今太子何以不学?”太子再拜起日:“父王之志,所欲奚求?”曰:“欲求帝王之道。”太子曰:“帝王之术,可得闻乎?”曰:“可。”

《黄帝之川》就是歌颂黄帝功绩的一篇散文。全文共二段十四句,首叙黄帝战蚩尤之事,次言黄帝授伯夷典则、教熊罴兵法,最后归结到黄帝德泽广被天下百姓身上。其中“川”字出现四次,皆与江河湖泊有关,无一提及“鸟兽草木”等物。所以,这里的“黄帝之川”当指黄河(河出昆仑)和蜀山(南面之山)之间的区域。简言之,这篇《黄帝之川》是一篇宣扬黄帝功绩的文字,应该不是出自扁鹊之手。

《韩诗外传》中的《黄帝射熊》,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射熊”与“焫”有联系吗?有! “射熊”的“射”字,上部是“寸”,下部是“矢”,合起来表示用手指拿着箭的样子。古文字学家曾发现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很多“射”的字形像用手拿着弓箭(“射”字的上古音类属舌音章组,去声,读shì),近代学者也注意到有些“射”的字形很像我们今天使用的“持”(“射”字的现代音shè)。所以,“射”的本义应该是用手拿箭。

有了这个新认识之后我们再来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真人”——轩辕黄帝的形象: 黄帝者,少典之子,名曰轩辕,姓公孙,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耀黑暗,兆于其身,其形甚旺,遂因母孕,生而神灵,长而聪明,修真行道,天人庆喜,得居天子之位,以统理阴阳,协调四时,扶助八方,故名曰黄帝。 这段文字里的“兆”字,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 象形。凡兆之属皆从兆。 清代段玉裁补充说: 甲文象手持旗之形。 清儒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的时候说: 今字作筮;筮者,言此卦彼卦也。 所以,“兆”的本义就是用旗子占验吉凶。

“射”与“兆”有关系吗?有!二者都涉及用手拿东西、占问事情。而且,这两个动作有一个共同的抽象名词——“献”: 《周礼·大司马》记载: 春夏祠庙,秋冬射。 汉朝的班固撰写的《白虎通》解释说: 春祭祀,阳气升腾而万物萌芽,故曰‘祭气’;秋狩猎,阴盛阳衰,故曰‘杀气’。 宋朝的罗泌《路史》卷六十五进一步说明: 按《月令》,孟春祈祀,孟夏田猎。《孝经》曰:‘仲春之月,男子方壮,诸侯田役。’” 古人不仅在五月五日采药制膏以疗疾,而且在三月上巳之日也在水上祓除不祥,所以,古人制作“香草油”(“蘭湯”)沐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用芳香类药物的香气来驱逐身上的晦气和恶疾。

任卜壬任卜壬优质答主

这个字应该读ruò ,而不是è !读音是同“若”的第四声;现在普通话中“若”的第一声也读ruò了,这是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新读音。 所以这个词应该读作 ruònà,意思是焚烧。 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里的“野马也,尘也,朝生暮死,奚足怪乎?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