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日元是什么?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立的一套符号系统,用来表达时间。一天有24小时,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子夜0点到2点是子时,午时是11点至13点等等。 每个时辰由“天干地支”各取一个字组成。如“甲子”、“乙丑”等,这些文字又被称为“时辰干支”或“年月日时干支”。 这60个字排成两列,每列30字,形成了著名的“甲子排列图”(下图)。
人们把一个太阳周期365.2天分成24份,每一份的时间长度都是15.2天左右,以春分作为起始,每隔15.2天加入一个“甲”或者“乙”;到了冬至,第一个“甲”或者“乙”就结束了,同时加上第二个“甲”或者“乙”开始计数。这样循环下去,就把一年变成了一个大型的符号系统。 这个排序是有规律的,每个规律都有特定的名称。其中“甲子”,“乙丑”,“丙寅”……这种顺排的方法就是“序数法”。而“丁卯”,“戊辰”,“己巳”……这个把上一周期的最后一个地支去掉再加上的方法就叫“倒序法”。还有一种“尾数法”,就是把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用“干支”表示。例如农历十月最后一天的干支就是“辛亥”。
古人就是用这三种方法把每天每时的变化都记录下来,形成了庞大的“干支"表。 用“干支”来记日子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只要知道某个时间的“干支”就能推算出这个时刻之前发生的事件!这在计算机没有普及的年代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功能。它可以让历史事件实现可逆推理,让古人能够“回头望历史”而不是“向前看未来”。因此这门学科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干支历”。
当然,这门学科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黄道日历”,这是因为古代认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是一天一天循环往复的,每一循环被称为“黄道吉日”也叫做“黄道年”。 其实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也是可逆的,一天之后可以变成前一天,这种“昨天”“今天”“明天”的递进方式也被古人发现并使用,也就是在“干支历”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二地支”而成独特的“阴阳合历”——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