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什么五行?
“五方”、“五色”、“五星”与《周易》,似乎是一个可以讨论一下的话题。 五色说,见于《尚书·舜典》“五色以画日月星辰”;《周礼·春官·保章氏》“掌观日月星辰之变动”;郑玄注皆引唐尧之言曰:“敬授民时,色出五色以示万物。”古人是以五行配应五方的颜色,而五行又各有其色,即所谓“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是也(注意:此一颜色排列,在现代科学眼中是非常不合理的)。
至于五星,则出自占星学。古代天文学没有“恒星”的概念,所有星体都被认为是在一个平面上旋转的,这样,就必然存在“五星”了——这是五个行星的位置的简称。而这五星被赋予了具体的文化含义:“木星主春,金星主秋,水星主冬,火星主夏,土星主长夏。”(见《汉书·律历志》)。
这种“五行配四季”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因为五行和四时都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既然人有“五行”,那么天地自然也有。所以,五行又被赋予了很多自然性质。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水,润下,属阴;火,炎上,属阳……” 我们可以说,在古人的观念中,字是有五行的。这个五行也许并不准确,但是,它们却被当成了准确的象征符号。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四象”中的“少阴”“少阳”其实是指“辰戌丑未”四土,而不是现在常说的“太阴”“太阳”——这显然与现代人所熟悉的天文学是不相符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天空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名称,而这些名称很有意思,全是阴阳互见的字眼——“隅中”“日中和“日昃”等等。这些名称见于《周礼》等书。
“隅中”的意思就是太阳落到了东南或者西南的墙脚处。我们现在的正午则是古人所说的“日中”——太阳位于天空正中。“日昃”即太阳西斜,而“日暮”则意味着太阳已经落山。 在古代汉语中,“左”或“右”是个方位词,它所表示的动作方向是被动的。所以,古人说“日出而作”,意思并不是太阳从左边升起,而是指太阳出现在东方,而“日入而息”不是太阳落到右边去,而是指太阳落在西方。“阳明、太阳”中的“阳”并非指“昼”,而是指“前”,“阳明”也就是“上午”;“太阳”则为“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