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依据什么来算?
现在关于五行的书籍、文章有很多,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弄清楚五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 五行究竟是什么?简言之,五行就是五种动态的(不是静止的)状态,或者说是五种运动方式。它们分别是:涨、消、长、收、缓。 什么是涨?涨就是向上的、动的、升起来的。比如水涨起来,草木发芽生长,都是涨。 什么是消?水退了,草木开始枯萎了,这叫消。
什么是长?水虽然退了, but 草木的根在地下仍然在增长,这是长。 什么是收?水又上来了,把草木又淹没了,这叫收。 什么是缓?水不涨了,草木也不枯了,一切变得缓慢,这就是缓。 所以,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五行实际上就是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分成阴阳两类,然后给每一类进一步分法,分出五个层次或阶段。
为什么是阴阳五行而不是阴阳四象呢?这里需要说一下道教文化对这个世界的划分,在世界划分上,道教把世界划分成阴阳两部分,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用四像并不能完全包含。而五行则不同,它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每个行都是一个整体,所以用来分类很合适。 那么为什么要把世界分为阴阳两部分呢?这是因为万物都有两面性,这种两分法恰好体现了这个意思,并且阴阳两者互相作用,彼此影响。
举个例子: 天气有晴和有雨两种状态,而这实际上是天空两个不同的阴阳状态; 地有高山和低谷,这也是阳和高、阴和低的区别; 一个杯子有水和无水的样子是不一样的,这又是阴阳的状态。 所以,阴阳是一种可以无限细分的状态。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你就会发现自然界也是由阴阳组成的整体,而且是不断运动着的整体。
中国的“五行”思想是与宇宙的模型密切相关的。在古代中国人的宇宙模型里,天是圆的,如张衡《灵宪》所说:“天,体圆如弹丸……其外营营,转而不已者,一曰天游,亦云天枢”。天又有九霄:“一为中霄,二为炎霄,三为星霄,四为碧霄,五为青霄,六为苍霄,七为紫霄,八为钧霄,九为太霄。”这九霄是“天枢”由内而外的层次。九霄之外,便是“天游”的“外营营,转而不已”的广阔空间了。地是平的,四方广员(圜)如张盖。《淮南子·天文训》说:“故昆仑东南维,地倾得不满,王者所南面,是为朝之室,而下有丹水、赤野。西南维,地不满,南海,王者所西面,是为用教之宫。”这是说地的东南方,地势平正,是王所向南而坐之所,是“阳气所朝”的处所。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地是漂浮在大海上的。因而《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悠远,人因一指,其寄也短,不如雄斑之寿;雄斑虽寿,亦有不全其朝昏,不如麋之寿;以麋之寿犹不如龟鹤之寿;龟鹤犹有物使然,不如天地,天地一物也”。天地是漂浮在大宇宙之海上的两块块体,两者的尺度不能与宇宙的尺度相比拟,其状态如同水上的龟、鹤。天地相去有多远?《抱朴子·登涉卷》:“天地之间,人君之都,相去或十里或千里一万里,不可度者”。
“天地之间”之“间”为相去相隔义。天地相去“或十里或千里一万里”,应理解为在不同的地方,天地相距的尺度不同:或十倍地体直径,或百倍地体直径,或千倍地体直径,或万倍地体直径。以天地皆为龟、鹤来衡量,天地之间的尺度宜近取“或十或百”为恰当。故天地相距即在千百倍地体直径。天地相去的距离虽然大大超过地体直径,但与宇宙的尺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