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属于五行属什么?
“崧”字是一个形声字,读作sōng 。 “崧”字的本义是指一种香草(山菜),《尔雅·释草》中记载:“嵩,石菜也。”后来这个字被用来指称华山。而“华”字最早就是指代中岳嵩山,《尔雅·释山》中也说:“衡,南山;华,北山。”“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在古文字中,“华”、“花”是通用的。再往后发展,“华”字又有了象征意义,比如汉族人民自称“炎黄子孙”中的“华”就是代表华夏族的意思。
现在使用的“华”字则是由小篆所简化而来的。 而“崧”字的演变过程要复杂一些。金文中的“崧”字像一根根挺拔的花草,《庄子·天地》中有句:“凿不凿,耜不耜。”这里的“耜”字就是这个“崧”字,表示用手翻松土壤。小篆的“崧”字把原字形中上下两部分分开,形成了现在的字体。
植物在不同季节生长的特征体现着五行属性。古人发现草本植物在春夏两季能够茂盛生长,而秋冬季节却枯萎凋谢,而人体内的血液也在春夏两季趋于外周组织较多,这两个季节人容易出汗或流鼻血,而秋冬季节流汗或出血就偏少。于是,古人把这种容易茂盛生长的草本植物定义为 肝经之药。而人体内血汗津液等液态物质偏盛的季节是春夏,因此肝经又从属于木。也就是说,春天和肝脏从属于木。
同样道理,古人发现生长在水泽洼地的水生或湿生植物如泽泻、车前,在春夏两季生长并不茂盛,而进入长夏和秋冬生长旺,因此将这种植物定义为 脾土之药 、 肾水之药。而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如汗液、唾液在长夏和秋冬季也容易偏多,因此,将这种植物归属于脾从属于土或肾从属于水之经。由于中药大多取自植物,因此,根据这些植物生长规律总结出来的规律也基本上可以反映这些药物性能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