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府五行什么意思?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里指自然界中的五种元素,也称“阴阳五行”。 五行学说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已有完整的定义:“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其性各有偏。”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水)克少阳之气(草木)。
水生木,是因为厥阴之气(水木)生于太阴之气(土水)。 木生火,是因为少阳之气(木火)生于阳明之气(土金)。 火生土,是因为太阳之气(火土)生于少阴之气(金水)。
土生金,因为阳明之气(土木)生于厥阴之气(水木)。 金克木,是因为少阴之气(金水)克少阳之气。
木克土,是因为厥阴之气(水木)克太阴之气(土金)。 土克水,是因为阳明之气(土水)克制少阴之气(金水)。
水克火,是因为太阳之气(水火)克制少阳之气(木火)。
火克金,是因为太阳之气(火土)克制少阴之气(金水)。 金克木,是因为少阳之气(金木)克制少阳之气。
五行相生即是阳气生阴气、或是阴性物质受阳性所化,而五行相克即是指阳气克阴气或阳性物克阴性物。
人的脏腑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即人体五脏各有所主,而五脏又可以相应于天、地、人三才,可以和宇宙中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相类比,从而在天、地、人之间确立了相应的普遍联系和有机统一。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五系六者的整体结构,就称为“阴府五行”。“阴府五行”说,集中体现了五脏与形体、自然的统一性,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在整体观。
比方说,肝属木,主升发条达,有疏通调畅气机的功能,如树木生长一般;心属火,主温煦、推动、生发,有维持生命活动的温热之气;脾属土,主管消化、吸收、转输和运输,具有“化生”气血的功能,有“万物所归”、“众多”之意,似湿土载物一般;肺属金,有清肃和“清洁”之性,有“肃降”、“分布”、“输布”的功能,犹如西方秋收季节,金气肃杀,“万物收成”;肾属水,主管藏精,有“滋生和载运”功能,犹如水能滋生和滋润万物一样。
人是由五脏等内脏器官和五官、四肢、肌肉、皮毛等组织官窍所组成,这些组织官窍隶属于五脏,分别接受五脏之气的濡养和宣发,即“内属五脏,外络肢节”。
如鼻、口、舌、齿等有表现和反映脾的功能的作用;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主筋,其充在筋;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不仅通过经络系统相互沟通、密切联系,而且在生理功能上也表现为一脏与其他四脏的协同与制约关系。如肝木调达疏泄,可以疏通脾气,防止脾土迟滞,并能制约脾土壅滞呆板,就是说肝木能疏土、健土,又能克土,维持和巩固脾土的正常生理功能。
总之,通过这些有序排列和相互协调制约的关系,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