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跟五行怎么结合?

别玥俊别玥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今年大暑是在7月23日,农历六月十二,干支组合为戊子 庚申 壬午。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立春,小寒冬至,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 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大雪冬至小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等等,每两个节气之间时间间隔约15天。

古代中国人民智慧深厚,根据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用它们来指导耕种和作息。《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一定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这样才不会致病。反之,违背这个规律就会生病。 大暑期间,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感觉湿热交蒸,此时人们往往脸色通红、大汗淋漓,这是由于暑热之气熏蒸所致。如果此时不注意调养,可能会伤津耗气,严重时可能中暑。那么在大暑时节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1.起居有度 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中间其实蕴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晚上11点到凌晨两点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段,此时睡眠有助于机体各种器官的功能恢复。充足的睡眠可以让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相反,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低下会使人烦躁易怒,情绪低落,甚至头晕头痛。为了保证生活质量,大家一定要保证充足睡眠。 另外,中医理论认为,“形劳而不倦”(也就是适度的运动),“饮食有节”(不过多吃甜食及油腻食物),“虚邪贼风避之不时”(不要对着风扇空调猛吹)都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原则。

2.心态平静 大暑炎热,容易心烦气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利于祛火防燥。大暑正值伏天,气候炎热,很多人会出现情绪起伏较大的情况,因此注意调节心态很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学会自我调适,学会放下压力,保持心态的平稳;对于易生气者,可以通过适当进补,如吃一些含锌元素和硒元素的水果蔬菜来改善。多参与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保持心情愉悦也有助于养护身体。 3.合理穿衣,防止受凉 在大暑这个高温季,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受热,会给予更多的衣物,其实这样做反而更容易引起中暑。因为当孩子在剧烈运动后,全身温度升高,此时若突然接触到冷物体,皮肤温度会出现瞬间下降,大脑会误以为体内开始结冰,于是自动进入保暖模式——出汗减少,代谢降低,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出去,人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冻着”了。所以,在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时,要注意适时增添衣物,但也不要穿得过于严实,避免出汗过多导致脱水。

晏海霞晏海霞优质答主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120°时为“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说文解字》对于“暑”的解释为“热也。”《尔雅释天》也说:“南方谓热为暑。”

《通书解》中对“大暑”有更形象生动的解释:“小暑不足畏,大暑焦黔矣。”大暑期间天气酷热,人容易心火过旺,因而动怒,所以这一带区域的人,每到盛夏,容易因为一些琐事而争执不断。心火过旺也会耗肾,所以这个时节,也是中青年肾脏疾病发生率较高的阶段。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民间有个说法:“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俗话说:“夏过六月十九,不热也有病”,这正说明了三伏天湿热交蒸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事实。

这时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气象学上,通常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根据这一标准,一年中,长江中下游大部35℃以上的高温日数一般有15-30天,最多可达40天以上,而华北地区则只有7-14天,西北只有1-5天,高山地区则更少。

大暑前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一代稻区,以及华北部分雨热同季的地区,可利用伏天的高温,抢种抢收作物、水稻、高粱、玉米等水分及时进行灌溉外,一些排水和灌溉条件差的地方,湿害的威胁十分严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