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有缺是不是不好?
“五行缺什么”实际上就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或几行偏弱,也就是五行不够平衡。 如果五行不平衡,那就是阴阳失衡。阴者,血、精、津液之属;阳者,气、热、火、土、金、水之属。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生病。 人体疾病有两种形式表现:一种是某一行不足(阴不足),另一种是某一行过剩(阳过剩)。
1.如果是某一行不足,则会出现“阳虚”,表现为怕冷、四肢凉、自汗(白天不热也出汗)、拉肚子、晕车船等等。
2.如果是某一行过分,则会表现出“阴虚”,表现为怕热、五心烦热(手指心、脚心)、口干、眼干涩等。
了解了阴阳失衡会产生哪些病证,我们再来看看怎样才算五行的平衡。一个健康的人一定是五行平衡的,如果五行中有任何一行偏弱或偏亢,那么就失去了平衡,身体也就出现了毛病。也就是说,我们要想要身体健康,就必须保持五行平衡。 五行平衡的关键在于补和泻。如果偏亢的就泻,偏弱的就补。当然,五行中有一行过于亢奋,另一行就受到抑制,此消彼长,达到真正的平衡。
五行补泻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药物与食物。如中药里有补肾阴的药(如枸杞、阿胶),也有补肾阳的药(如肉桂、附子);食物则有山药、黑芝麻、栗子、核桃仁等补益肾精,韭菜、生姜、辣椒等温补肾阳。如此荤素搭配,阴阳并补,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在易经风水思想中,五行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认为,天,地,万物,乃至于人类,其生存都是受五行的支配,五行也一直是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演化论的基础。因此,人与生俱来就与五行是血肉相联的,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只缺五行的一种元素。如果真的测出一个人五行缺什么,那么可以请命理学大师结合命理加以运用。
有人认为:“缺五行”不是一种缺陷,而是对整个人体性能的一种调节,是一种潜能。比如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之所以有体积,不是因为物质本身,而是因为组成物质的电子在电子云层外相互占位使然,而电子本身是没有体积的。可以想象,人体能量场内的“五德”也是如此,当某德出现缺失时,其他四德都会向这个位置靠拢、占位,从而使人体的能量场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实际上在这个位置上也存在了属于“五德”的能量,但是不带任何德性,可以将这个位置称为“五德”的“自由电子层”,这些“电子”可以随时听从于本能量场的调遣,以满足人体在不时之需时的额外能量支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德有“缺”,反而是一种潜能,会转化成额外的能量,这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由该德之“缺”而产生的弱势,所谓“有失必有得”,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