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行怎么看?
嵇耀最佳答案
首先,五行的“中小大轻”不是根据阴阳划分的;其次,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属性关系,而不是生克定位,更不存在大小之分。 关于五行的大小,历史上出现多种说法,其中以许氏《说文解字》影响最大,其云:“阴土阳土之谓也。故天地之数,从二而五之。天有九重,八面风雨,地下亦有九山八川。日月经天,昼夜循环于天地之间,故曰‘大者,一日也’;月行周天,故‘小者,一月也’。”也就是说,在许慎看来,天为阳,地为阴,日月在天地上运行,有大有小(日月经天,昼夜循环于天地之间),所以五行也有大有小——太阳就是最大最火的火,月亮最小最冷的寒冰。
这种观点被后世广泛接受,认为火是最大最热的,水是最小最冷的。其实这是误解,许慎的本意指的是时间上的大小时空概念,而非五行本身属性的绝对大小。 那么,为什么要把火水定位为大和小的极限呢?这是因为在古人观测下的宇宙结构中,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中间夹着的日月星辰,日属于阳中之阳,月属于阳中之阴。水(月亮)最小最冷处在阴中,火(太阳)最大最热处于阳中。五行就是这样,依日月所居位置而被分为阴阳两部分,每部分各有金水木材火土。
还有一种观点,把木火定位为大的极限,金水土定为小的极限。现代很多书籍都是这样介绍五行的——“木生火,火极热;金生水,水生寒……”。这个观点把木火定位为阳性的极限,金水土定为阴性的极限,这与阴阳观念的本来含义相一致。
五行为阴阳五行学说的简称。阴阳五行学说源于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五行,在古代是指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而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引申开来,成为贯穿我国古代哲学各派别的基本理念和范畴。五行配属人体五脏后,即成为五脏之阴阳,再用以标示人体的整体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就成为整体观的指导理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互相生成、互相制约、互相作用而产生的事物存在和运动变化着,又不断消耗和灭亡,形成万物产生、发展、消失和运动变化的过程。五行学说以阴阳为宇宙的总规律(其是宇宙间的基本矛盾)。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如:昼为阳,夜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腑为阳等。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过程中,五行学说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学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临床经验。由于这种新的实践观,受到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水平、封建宗法制度、社会生活、文化宗教、风土人情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限制和约束,所以,中医的理论工作者在总结经验的系统化、条理化和理论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选择和运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阴阳五行观作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并用它作为认识和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规律。
把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规律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建立在人体脏腑经络、经络经筋、形体、官窍的形质基础上,总结和概括成为整体观。又用整体观,来进一步指导医学实践。
中医的整体观(或称系统观)和西医的分析观(或称还原观)各有各的适用性,但整体观对揭示生命活动现象,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卓越的临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