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肠属什么?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阴阳五行的综合体,人体的器官由五脏(心、肺、肝、脾、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五官(目、舌、唇、鼻、耳)以及皮肤等组成。其中,五脏又可分为阴脏和阳脏;六腑则全部属于六腑,即所有六腑均为阳腑,且都具有消化食物功能,其生理特点都是实而又满(“满”是指有形物质充实饱满而言)。
在阴阳学说中,凡是功能活动旺盛的均属阳,反之则为阴。从上述脏腑的生理特点可知,胆囊为阳腑,胃、肠、胆为阳经,肝与大肠亦属于阳;相反,心脏、脾脏、肾脏及女性子宫、男性睾丸,则是属于阴。 在病理状态下,凡是偏盛或偏衰,超过正常范围的,均称为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简称“阳亢”或“阴虚”。 由于胃肠本身是阳性脏器,故当出现胃肠病变时,也多表现为热证、实证。而心(含小肠)是主神志的,脾是主运化的,胃是主受纳的。
当人受到精神刺激,出现心烦、懊恼、抑郁、焦躁时,可影响心的阴阳失调,导致心火亢盛而产生烦躁、失眠、健忘等症,还可致神昏、谵语;若热伤血分,还可发斑、发疹;肝火上炎,还可致头晕、头痛。若湿热内蕴,则可致口臭、口干苦、舌苔黄腻。
脾在阴阳学说中,属于至阴之象。所谓“至阴”是指它具有储藏精气而不泄的特性。脾气充足,化源不断,可养五脏六腑之阴,亦即可以防止其它脏腑之阴的过度耗损。 如果情志不遂,忧郁烦恼,可使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肺金,出现烦躁易怒、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肝火上炎,可致头晕、口苦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