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字属五行的什么?
从字源上探求答案 查《康熙字典》,“種”字收在十二画,五行属于火,解释為“艸木之初” “種”字的本義是禾草木。由於“種”的甲骨文字形像播种的样子,因此得此本義。引申有栽培、飼養、繁殖之義。又引申指事物的樣式或類別。再引申為動詞,表示裝滿、充實。以上義項可統稱爲草木之義。 金文的字形繼承了甲骨文字形,只是更詳備一些。小篆的字形將金文字形中上面的部分合併到了下面。這些變化都表明“種”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一直表記的是同一個概念——播種。 秦始皇统一文字時,以秦國水濱出土的文字為基礎創作大篆,並加以推廣使用。而“種”字的小篆字形則保留了周代的金文字形。由此可見,“種”字一脈相承地反映了“種”最初的涵義。也證明了我的分析。
其他例子如“種”(zhǒng)字,《說文·艸部》:“種,艸木實也。”“蒔(shī)”字,《集韻·實志切》:“蒔,移根也。”又比如《楚辭·離騷》中有“吾令豐隆乘雲兮,吾將與之載馳。”其中“豐隆”即風伯,《離騷補注》:“豐隆,風神也。”
以上字字皆有草木之義。 可見,古人造字是非常謹慎的,上述各例皆符合象形的造字法則。我們現在所用的很多字都是發揮會意效應的“形聲字”,但古人的很多字都是獨立的表意的象形文字。所以研究古文字學是探求漢字源头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