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行属土在哪里?
《黄帝内经·五行大义》中,对于五行的解释是: “木,仁;火,礼;土,信(注:此字应为形误);金,义;水,智。是故,仁智有礼,有义有信,德全矣” 这里的五行并不是指“土地、火焰、水、金属和木头”的意思,而是五种德行。因此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便对五行作了一个形象的释义: “火性酷,其德炎上而昭明也;水性寒,其德沉下而滋润也;土性柔,其德宽广而持载者也;金性刚,其德清肃而刑杀者也;木性直,其德生发而曲直者也。” 这是一种人格化五德的比喻说法。那么对应到人体五脏上来说的话,也就是心主火,肝属木,脾士,肺金,肾水。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性联系。其中阴阳表里关系如下: 心属火,位于上焦,心火下面有肝肾二脏,上面与胸中的肺气相连,构成一个“上火下湿,中焦不通”的病理状态时易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肝属木,位置在中焦,有疏泄的功能,如果肝气郁结,则形成“中焦不通”之病证;
脾属土,位于中焦,主运化,如果脾胃虚弱,则“中焦不通”,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致病;
肺属金,位于上焦,主气司理呼吸,通调水道,下连肾和后天生殖系统,如果虚劳耗伤导致肺气虚或者痰湿阻肺,则产生“上火下湿”之病;
肾属水,位居下焦,主藏精,主津液,与膀胱互为表里,如果肾虚则形成“下焦湿热”之症,出现小便赤黄,尿频尿急等症状。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是身体上部(心脏部位及上下)病变,多从火热论治;中部脏腑病变,多从心脾论治;下部病变,多从肾与膀胱论治。当然这是辨证论治的大原则,具体治疗还要仔细分辨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