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儿童神识?

司马胥司马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小孩”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因为儿童的生理、病源、病理都不同于成人,所以不能直接套用成人才有的辨证方法去诊断儿童病情。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小儿疾病的病因以及发病特点的论述。如“刺婴儿五窍,血气尚邪盛……刺手足上动脉……”(《素问·移精变气论篇》);“夫人之始生也,精血之气,皆从上而出。”(《灵枢·决气篇》)认为小儿疾病是由于血气不足,元气未充导致的,治疗时应注意保护体内的阴阳元气。 中医经典著作中有许多有关诊治小儿的经验总结,如《干金要方》中的“小儿脉诀”,《幼科全书》中的“小儿诊法”等,都对古代儿科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代医家非常注重对小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认为这对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就非常崇尚仲景之学,其书《儒门事亲》中就记载了他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治疗小儿病案,可见小儿病亦可辨明阴阳表里。明代医家高武撰写的《针灸大成》一书也有“若夫小儿病症,各有所发者,此乃经络有别。”之语,说明小儿疾病有特定的发病部位和机理。

时至近代,著名儿科专家任锡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儿科诊疗的八条注意事项,供儿科医者借鉴。这八项内容涉及了小儿的临床表现、病史采集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问题,为小儿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这八项注意事项分别是:

1.望色莫拘于红白,察形勿泥于胖瘦:指观察气色不要局限于红与白,即不能以病儿的体温高低判定有无外感,也不能以舌质的红润程度作为有病和无病的依据。

2.闻声勿执于静动,听音不泥于高亢:指不能以病儿是否安静和喉头是否有痰作为疾病性质的判断标准。

3.问痛当审其由来,追源寻委莫惮烦难:指询问病儿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时,应尽量了解发病的时间、过程以及和进食的关系等等。

4.切脉宜细察往来,凭形观象须审沉浮:指诊查脉搏时要注意其跳动情况,而不仅看有无以及有无间歇,同时应注意与呼吸的频率相配合。

5.用药当知君臣佐使,组方须辨寒热虚实:指使用中药时要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并注意配伍关系,不可盲目投药。

6.施针必达其穴道,用灸应知其度数:指运用针灸疗法时必须准确刺透穴位,使用艾条熏灸时,也应掌握时间和距离。

7.调养当注意饮食,调护须适寒温:指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患儿饮食结构的调整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按时添加辅食,纠正不良习惯等等。

8.定期查看舌苔,留意发育情况:除了每天仔细观察患儿的外在症状之外,还应定期检视舌苔的变化,留意机体的发育情况,特别是身高、体重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挑食、厌食、异食、偏食等情况出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