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怎么把苏联?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所谓“斯大林模式”)已经到了无法再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程度,所以不得不改革;但这种改革(也就是所谓的“戈尔巴乔夫改革”)由于方向和策略的错误,最终把苏联改革到了不存在了。
当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其生存和发展都不是不与外界隔绝的,必然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美国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就是典型的外部因素。这种影响,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认为苏联解体纯粹是由于美国在外部用阴谋和实力压迫所致,如某些人认为的“星战计划”拖垮了苏联、“颜色革命”颠覆了苏联,这显然是夸大了外因的作用;同样也不能把美国的作用完全否定,如某些人认为苏联解体美国根本就没有出什么力,最多算是“坐收渔翁之利”,这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如果要严格细分,美国在导致苏联解体的问题上,更多的是被动而非主动。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二战结束后的“冷战”开始,美国和苏联就处于战略博弈和对抗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方出现重大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变革,另一方必然会产生联动反应和影响。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占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绝对优势的美国,主要是被动地在对付苏联的战略挑衅和扩张。而在80年代,随着苏联综合国力的上升尤其是常规军事力量的不断加强,苏联开始对美国进行战略反攻(著名的“勃列日涅夫扩张”),如支持阿富汗南方抵抗力量,支持越南和古巴的海外输出革命行动。
在这种“被挨打”的情况下,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加强对苏联和华约的军事联盟和战略部署,一方面不得不研究对苏联进行战略反攻的政策和手段。当时,美国政府和智库就认为苏联经济上的落后与美国比差距非常大,高度集权的体制无法有效地进行再分配和再生产,所以导致苏联在高科技和民用产业上远远落后于美国,因此,只要美国牢牢抓住经济上的领先优势,并且采取在高技术领域对苏联进行封锁与禁运,就可以让苏联在“冷战”中丧失经济竞争力,并最终会因为军备成本过高导致经济崩溃(这就是所谓的“里根星球大战计划”)。
这一战略果然收到了成效。到80年代中期,苏联的军事费用开始超支,经济上开始疲软,再加上苏联社会也处在一种空前的迷茫状态,从上到下都对“铁板一块”的苏联体制产生怀疑与不满,“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此,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联领导层不得不屈从于社会舆论,开始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但由于“斯大林模式”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各种利益纠纷盘根错节,改革要触动的又是社会上层集团的利益,因此,改革刚一开始社会上就陷入混乱,而苏联政府却由于缺乏正确的改革思路和足够的应变经验和能力,陷入了无法控局的困境。这样,戈尔巴乔夫政府就转向推行所谓的“自由化”和“民主化”,鼓励甚至纵容社会上的各种派系活动,这就导致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越发加强,苏联的各个部分开始离心裂变。
对于这种情况,美国开始则由于预料不到改革后的苏联会出现这么大的混乱,一时还有些反应不及。但随后,尤其是从8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政策开始转向主动加强控制和引导苏联的“改革”和“转型”,一方面是让苏联的“改革”进一步加速,加快苏联社会秩序的解体和各种政治派系的对抗分裂,另一方面则削弱苏联社会的凝聚力,防止“改革”中途出现反复。
因此,在里根和老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开始加大对苏联的舆论和心理攻势,尤其是对苏联的各种反政府力量给以实质上的支持和援助(也就是所谓的“天鹅绒革命”和后来的“颜色革命”)。同时,在8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实行对苏联的缓和战略,一方面让苏联的强硬派失去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则使苏联的改革派赢得时间,从而加速对国内顽固反对改革派力量的清洗和打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缓和战略”并不是真正愿意缓和,而是为了让苏联失去“外援”,自生自灭,典型的过河拆桥;所以,一旦达到目的,马上又转入战略紧张,最终导致苏联彻底解体)。
另外,苏联解体后,原华约国家为避免俄罗斯东山再起,开始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