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1. 先秦时期,格主要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至”、一个是“界限”的意思; “格”是动词,有“来”“到”之义 [1] 如《诗经·魏风·伐檀》载“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2]中,“县”通“悬”,形容鹿角高悬,即“狩”“猎”之意。再来看《诗经·召南·草虫》所载:“未鸣何抒,未振何愿?已斯怀矣,斯言岂哉?”[3]意思是蟋蟀还未鸣叫就兴叹怎么还没到来,还未伸展翅膀就忧愁何时才能飞翔呢?等到真的飞来了,这些话难道还能改变吗?其中“至”和“来”都表达的是“到达”“来到”的意思。此时的“格”含有“达到”的含义,与“入”“至”的意义相近。可见这里的格表示一个静态的客观存在——边界或者范围——可以理解为一种限制。所以古人常常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告诫训诫。如《礼记·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敬而已矣;乐者,乐也。”这里所说的“礼”是一种约束和限制人的行为规范,而“乐”则表达了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2. 在西周后期,这个字的含义变成了“至”或者表示一种状态——“达到某种程度”或“达到了某个地方”——与“入”意义相同;比如《小雅·巧言》中所记载“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悠悠苍天,曷其有所!”[4]意思为其他人心中的想法,我能揣测得到。高高在上苍天啊,什么时候才结束这场纷争呀。这句话里,“入”字表示的应该是“进入内心/脑海”这样的动作。 再来看《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的“魏武子将死,嘱其妻曰:‘必毋骄盈。’又嘱其子魏颗曰:‘必无使喜婚于晋师’”[5],其中的“入”字也是这个意思。 而根据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对这一字义的解释为:“人自外至也。从人,往省声。古各切。”可见此处的格与入是一个意思。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动词的“格”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达到一定的深度或高度从而进入到某领域内”,第二层就是单纯的表达一种空间概念——边界——多被用来表达空间上的限制。而从春秋战国开始,它更多的被用作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