焓五行属什么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可以好好谈谈。 首先说结论:火。 为什么是火? 因为这个字在《黄帝内经》里有明确的解释,《灵枢·本神》中有这么一句话——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也” 这正是我们古代先贤对“情志”二字最通俗的解释了——“使精不妄耗,神不外驰,魄归藏而安,气血和顺、寒温相宜”——如此才能保持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中医理论体系都是围绕这七个字的内涵展开的。 再往后看,《素问·五常政大论篇》里还有一句更加经典的话: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容其毒,必致恶病。” 这个话其实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熟虑一下,因为这句话是在强调中药“量效关系”的问题。而关于中药的量效关系的讨论,一直是我们现代中医学界的一大难点,从孙思邈开始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那么既然提到了这个“恶病”这个词,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热病”这个词到底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呢? 答案是——情志病变导致的热病(或者说是“内伤发热”) 其实,“情志变生百病”这句话在中医里面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备急千金要方》里就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血……善言形者,不以论功……善言仁者,必继之以勇……” 我个人认为这段话是对中医临床最大的指导意义之一,虽然我至今没有能够完全理解其中全部的内容,但也算是受益匪浅。 而《内经》作为一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伟大著作,自然也能从中吸取很多营养。所以《黄帝内经》里的这些观点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一番。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热病”“温病”其实都不是指单纯的外感热病了,而是包括了所有的外感和内伤。而这个所谓的“内伤之邪”,其实就是情绪变化导致的病理产物了。
至于为什么把这种病因叫作“邪”,其实古人也是有解释的。《难经·五十八难》中说:“虚邪虚实,阴气阳气,因其虚实,刺之有余,补泻有余,是谓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邪气”就是致病因素,而“正气”就是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而这种心理的转变过程其实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的,只不过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往回看了而已。 在《灵枢·师传》中则提出了更详细的说明,这里我就不引用了,总之核心内容大概有两点:一是指出了情绪的来源,二是分析了情绪产生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