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对“民”字的解释是:“人所衔命也,从人从口;口言气宣出者也。” 《释名·释人民》则云: “民,瞑也。含气抱阳而瞑也。” 段玉裁在注释这两个定义时分别引述了“今本古文尚书”、“古文字专家徐中舒先生所著《古代社会史谈》中所举之商代甲骨文”来作为依据。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两个证据中的“民”字是个什么样子的: 我们看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民’作象形文……凡七见。金文仿自甲骨文。”(徐中舒语)这七个例子都表明了“民”是由两人相背面而构成的一个会意字(徐氏称此为“二人相背向之意象”),而且这个“二”都是指人的肩膀。 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人以口气言语相传”的说法其实不过是“口传神话”的一种托词而已——因为实际上“民”是一个会意字而不是象形字。
那么这两个“身披枷锁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两个字就是“囚”字。 在上图中,我为了便于识别,分别在两个囚犯背上画上了箭头用以标示他们头部的位置——“目”和“口”——这正是这两个刑徒的特点所在。 徐氏认为这是“示受拘禁之形”的意思,也就是说表示被拘禁后才会出现的特征。 但是如果结合一下许慎的另外两个定义的话就可以知道所谓的头上的“眼罩”与脖子上的“枷锁”其实是用来象征“人”的两个特点——口与眼。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一段话—— “从人从口者,以有口言乃为人。人有耳目口鼻,谓之人。”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许慎在这里将“民”与另一个会意字“人”做了一个区分:“人”是指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它的特点是四体齐全,即有耳、鼻、眼、口的五官以及头和四肢。但是“民”却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它虽然也有五官,但并没有手脚和脑袋。 这正好说明了“民”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被拘禁之后的形象。 ——这也正解释了“民”为什么会是两个人并排而立的原因何在! 至此我们再来看《释名》里的那个“口言气宣出者也”的定义恐怕就得好好琢磨一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