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五行是什么?
【引言】 首先,必须明确“五行”并非我国固有之学说(虽然被伪儒篡国以后成了自己的东西),而是源自于古代西亚文明。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其云: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是最早关于“五行”的记载。不过这里的“五行”并不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而是一种符号系统,代表了五个基本要素与变化状态,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而对于这种符号系统究竟是怎么来的,学术界莫衷一是,众说纷纭[1];而在我国民间则有一说法认为这种系统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观测——在古时的天文观测中,将黄道(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两侧各7.5°区域划分为36宫,每2度为一宫,共计18宫,而古人又将黄道等分为20份,每一份均约为15°,于是有了所谓“28宿”“12辰”“12分候”“12气节”“365日”之说;另外又有人认为是把一年分成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孟冬、仲冬和季冬三个月份,再加上中央的两个正月,正好是五行,这种说法也流传甚广......当然还有其它诸说,这里就不多赘述了[2,3]。总之,无论这种理论到底从何而来,它确实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之一。
但是到了汉代,一种新的见解出现了——“天地之数”,也就是所谓的"五行相生相克"开始出现: 一、木生火者, 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草木扶直, 以生发阳气也; 二、火生土者, 木盛而消亡, 土得火而温暖, 能扶土也; 三、土生金者, 金居秋, 收获之时, 人勤务以获丰, 可生财; 四、金生水者, 少阴之气, 温润流泽, 润而下流, 故曰润下; 五、水生木者, 因水润而能生木也。
从以上可见,“五行生克”已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五行了: ①它开始强调五行的顺序性(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火生土而非土生火); ②强调了这五行都是属性而非实体; ③五行之间不再是一种平衡关系(有胜有负),从而形成了“相生相克的循环圈” 这三种转变使得这套原本只适用于星象描述的理论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乃至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例如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再把人体按照部位分割为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最后再将人划分出五德——仁、义、礼、智、信等等......如此这般,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和社会秩序理论体系,进而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