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五行属什么?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书》曰:五行者,乃有形之生于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五气更立,相顺则和平,相违则乖戾。 五行的“行”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人之步趋也”(意为像人走路一样),因此这个“行”是动象、运动的意思。五行就是五种运动变化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生克制化”的关系。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汉代之前,人们普遍把五行当作是五种物质或五种行为,汉以后才把五行当做一个哲学概念来理解。 在汉代以前,五行与五德相生相克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吕氏春秋》记载,五行的起源是这样的:“金、木、水、火、土,故先王别五声、应六律,六律谓之天地之气,犹两仪之本也....是故天出日,地出云,阴阳分,乾坤定矣。” 这里的意思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不断运转更迭,产生万物,这实际上就是对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总结概括。
不过到了秦汉时期,五行开始有了道德属性,开始代表五常——仁、义、礼、智、信。如《尚书·泰誓上》中就有记载:“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汝惟不伐,天下莫与尔与功。善哉!不矜不伐,乃唯圣人。” 又比如董仲舒将五行与“天道三纲”结合在一起,提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上下之间的秩序伦理关系,并据此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 再然后朱熹等理学家又将其融入到儒家思想之中,成为了儒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五行学说并非上述内容中的范畴,而是古代中国人认识宇宙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朴素且实用的宇宙观。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并且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五类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形态。而这五行之间又是相互制约,相生相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