譞五行属什么?
《说文》曰:“譞,聪也。从言,音宣”。段注云:“论语‘多闻而审’下注语助者,谓此‘譞’字,当依语助读如‘宣’,今字作‘萱’,非是。”
按:“譞”之本义即聪明。引申之,有“少言”、“善辩”等义;又引申为“喜悦”。 由上述诸义,“譞”字在词中大多作动词用,如“譞笑”(聪明地笑)、“譞谕”(善於解释劝说)、“譞然”(形容很聪明)……等等。
但有一个例外——作为名词,“譞”指代的是“说话”,如“问一答十,舌灿莲花,口若悬河,博辩无垠”——此处“辩”与“譞”俱为言辞之意。
《玉篇》中“譞”字列居“言部”,《广韵》则入“桓”部。直至今日的《现代汉语词典》,其“譞”条亦云:“xuan1,同‘萱’”。可见“譞”最初写作“宣”,以“宣”记音。
至于这个“萱”从何而来,笔者至今未能考证明白。但古人确实用“萱”来表示“譞”,比如《唐书·礼乐志》中有“圣德超畴,聪明睿哲,言无不宴,理无不通,百王之所莫加……”其中“理无不通”之“通”字,叶音“同谖”,正切上声。 明代学者顾炎武著述中多次出现“萱”字,用以表“譞”,如《日知录》卷十三“读书”条:“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朱熹曰,‘默而识之者,心知其意,不待声音笑谑之间,而已自昭焕矣。学而不厌者,惟求知之好,故其进修不息。诲人不倦者,惟为人笃厚,故其从游者众。’顾亭林驳之曰,‘所谓“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者,皆孔子教人之法。而默识、学不厌、诲人不倦三者,特举其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誨人不倦”语出《论语·述而》,“何有于我哉”句出《论语·子罕》。又如《音论》中“双声叠韵”一条下,顾炎武特地指出:“如《礼器》篇‘笾豆之大’,豆与有礼反,大与笾反;《中庸》‘博学之’,大学与博学反。此类甚多,不再载。”